據了解,自今年2月份以來,我國內地共報告132例H7N9確診病例,其中43人死亡。因這一病毒此前從未在人或動物中檢測到,所以它的出現引發了一系列關于該流感病毒特性的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公共衛生的高度關注。其中,焦點問題就是該病毒能否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有效傳播。為解開這一問題,陳化蘭團隊在動物中進行了大量的主動監測,并利用家禽和哺乳動物系統評估了從禽體和人體中分離的H7N9病毒的致病力和傳播能力。
通過全基因序列比較發現,從禽體中分離的H7N9病毒和從人體中分離的H7N9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它們僅有不到30個氨基酸的差別。盡管有些病毒仍然保持著識別禽類呼吸道上皮細胞受體的能力,但所有從禽體和人體中分離的病毒都具有結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受體的能力。這正是H7N9病毒容易感染人的主要原因。
科研人員利用家禽和小鼠測試了H7N9病毒的致病能力。他們發現,從禽體內分離的H7N9病毒對雞、鴨和小鼠無致病性,但從人體內分離的H7N9病毒可引起小鼠嚴重發病,體重下降超過30%,甚至死亡。進一步分析表明,人體的H7N9分離株在小鼠體內的復制能力與致病力較強的原因是其在人體復制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
陳化蘭解釋說,H7N9病毒對禽類的無致病性,可使它在禽類中存在而不易被發現,增加了H7N9病毒傳染給人并發生更多基因突變的機會,從而可能使H7N9病毒獲得在人與人之間的高效傳播能力。她呼吁,全球對H7N9病毒的防控絕不能掉以輕心,還應密切監測自然界尤其是人群中的H7N9病毒的變異情況,加強技術研發與儲備,并在政策與措施上有所準備,以有效阻止H7N9流感病毒在人間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