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耕火種,到小牛拉犁,再到機械化生產,農業的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農業會是怎樣?需要哪些新科技賦能?5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 資劃所)立“智”果園,在四川成都天府童村無人農場開展智慧農業“農科開放日”。
據了解,開放日活動主要通過讓公眾更多了解智慧農業的概念、原理與進展,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展現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引領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通過“不一樣”的無人農場展示,激發公眾對智慧農業的興趣,讓更多人“AI農業”“慧種地”,服務開創智慧農業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緊迫,如何科學統籌決策,實現農業節本、減施、提質、增效,成為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資劃所智慧農業團隊研究員史云認為,智慧農業一頭連著“高科技”,一頭連著“黃土地”,不僅有助于深化農業產業融合,推動農業向智能化發展,而且還對我國加快建設數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
智慧農業團隊青年助理首席余強毅介紹,依托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農業遙感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智慧農業科學技術中心等平臺,資劃所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將遙感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以農業“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決策”為研究主線,突破了智慧農業的核心理論、技術、裝備和系統平臺,推進了裝備、技術和系統的組裝、集成與熟化,特別是在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智能感知技術與裝備、天空地大數據挖掘、診斷技術與平臺、云邊端一體化的農業作業智能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為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史云表示,“高精尖”的科技和傳統農業的融合并非易事,智慧農業不僅需要培育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培育推廣人才隊伍。通過加強高校、科研部門、農業企業之間的協作聯系,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促進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智慧農業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