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產業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 《報告》)。
《報告》以客觀、權威的數據,從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多角度系統反映2021-2022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進展和主要成就。《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持續向好。2015-2021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5.19提升至77.53,提高了2.34。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多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工作,已在綠色投入品、綠色技術、綠色標準及綠色模式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優秀科研成果。中國農科院將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一起,積極開展技術創新與政策謀劃,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做好支撐服務。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強調,要從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完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內生動力、延長低碳產業鏈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等五個方面做好工作,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同時,對于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任務。
農業農村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做了題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的主旨報告。余欣榮介紹,農業綠色發展既是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現實問題的“金鑰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持久動力。中國農業要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必須牢牢抓住農業科技3.0階段的戰略機遇期,推進資源消耗型集約農業向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轉型。
沈陽農業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做了題為《新時期我國設施蔬菜綠色發展機遇、挑戰與對策》的主旨報告。李天來認為,我國設施蔬菜產業面臨著投入品過量、逆境障礙調控無序、產品品質下降及資源匱乏等嚴峻挑戰,設施蔬菜產業應以綠色生產為指導、以工程技術為依托、以政策制度為引領,走標準化、園區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維才做了題為《表型組科學技術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應用和趨勢》,楊維才說,“表型組技術是生命科學領域精準化管理生產全過程的前沿技術,為實現作物精準設計、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等提供最佳決策方案,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大會邀請甘肅省酒泉市人民政府、江西省豐城市人民政府及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交流分享地方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典型經驗。甘肅省酒泉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王雁分享了在戈壁灘發展戈壁生態農業經驗和做法,開創西部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琴介紹了脆稈水稻品種選育優化的研究進展,以及打造“種糧飼一體化”全產業鏈綠色模式的成功經驗。江西省豐城市委書記徐結強交流了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的做法和成效,為下一步全國“一張網”部署觀測試驗站工作樹立了樣板。
據了解,《報告》在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牽頭編制,包括綠色指數、綠色資源、綠色環境、綠色供給、綠色生活、綠色技術、綠色示范、綠色主體和綠色案例等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共12章。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系列報告”之一,自2018年起連續五年發布年度報告,已成為社會各界觀察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