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鄭果所實驗園區
果蔬新產品展示
“科研成果不斷產出,院地科技合作不斷深化,取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影響的科技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致富能手,審定和推廣了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造福了河南人民、新鄉人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眼中,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今天取得的發展,是中國農科院院地合作的一個典范。
而這份友好合作始于60多年以前。5月17日,在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科技合作60年研討暨新鄉基地建設成果展示大會上,王漢中指出,作為中國農科院在全國主產區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綜合試驗基地,“新鄉基地入駐研究所多,科研任務飽滿,院地合作活躍豐富,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這個基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為農服務起步的合作
“來了齊專家,棉田有蟲再不怕。”這句順口溜曾在河南新鄉當地農民間廣為流傳,這也是中國農科院扎根河南新鄉的真實寫照。
1956年,國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面對冷戰帶來的一系列外患,棉花生產的戰略地位尤為凸顯。誰能想到,作為華北平原典型代表的重要棉花產區新鄉卻遭遇了一場“滑鐵盧”。
“當時棉花病蟲害肆意蔓延,導致棉花大幅度減產,畝產皮棉不足20斤,損失慘重。”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管委會主任張怡春回憶道。
對于當時的新鄉政府和群眾來說,沒有好的品種、沒有相應的植保技術、沒有農藥,一切都陷入了困境。
這一問題很快引起了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專家齊兆生的注意。1957年3月,植保所專家在齊兆生的帶領下來到新鄉,在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七里營鎮建立了科研基地,在新鄉縣和獲嘉縣建立了20萬畝的棉花治蟲保產示范區,當年就獲得了畝產皮棉65斤的好收成,較上年產量提高了2倍多。
20世紀60年代,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搬遷至新鄉,與新鄉廣泛合作開展了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機井灌溉及配套研究和作物需水研究。70年代,植保所下發新鄉9年期間,大批專家云集新鄉,搬回北京后,大量科研任務仍在新鄉縣七里營鎮的試驗基地繼續實施。90年代,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因矮敗小麥育種結緣,入駐新鄉,2003年在七里營鎮籌建了矮敗小麥育種基地,隨后發展為多團隊入駐的研究所試驗基地。
從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率先安家,灌溉所舉家搬遷,而后作科所逐步壯大,到2009年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縣人民政府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擴建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再到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新成員加入,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已從齊兆生團隊空降新鄉臨危受命的“一枝獨秀”發展到90多個創新團隊扎根新鄉的“百花齊放”。
攜手共譜基地華章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新鄉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新鄉市的農業發展在河南乃至全國均具有重要地位。綜合試驗基地選址新鄉,是出于中國農科院主動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號召、為新增千億斤糧食做貢獻的初心。
在多年合作過程中,不僅僅是新鄉市、河南省收獲了糧食高產穩產,培育了一大批基層農業技術人才,中國農科院也充分利用基地條件產生了一批可圈可點的科研成果和轉化效益,帶動農業產業向前發展。
“一直以來,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相互支撐,新鄉支持了中國農科院的試驗基地建設,中國農科院也通過院地合作、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帶動了新鄉的農業農村發展。”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王啟現曾參與新鄉綜合試驗基地建設,他告訴《中國科學報》,60年來中國農科院在新鄉的科技創新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新鄉的農業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
擴建后的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規劃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示范和人才培養四大功能,重點開展黃淮海地區農業和農村發展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科技問題攻關研究,重大技術集成和科研成果中試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示范工作。
王啟現表示,新鄉綜合試驗基地的成果已在新鄉縣及周邊縣市逐步輻射,已有作物、瓜果等50多個新品種試種、示范,累計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200萬畝。
大批實用人才從這里誕生。“曾經一個時期,來新鄉聘請植棉技術員的人絡繹不絕,民間育種蔚然成風。”王啟現告訴記者,60多年來,院地先后舉辦各類科技培訓、成果觀摩、科技對接會議上千場次,累計培訓各類人員10萬多人次,培養科研技術工人1000多人。基地建設以來,中國農科院已為新鄉培養專業學位碩士100多人。
他介紹,中國農科院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還培育壯大了農業產業,很多農民完成了向企業家的轉變。科學家培養的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紛紛創辦種子、農資、植保等農業企業,成為了至今支撐新鄉農業發展的骨干力量。
另一方面,“農業科研離不開試驗基地的支撐和保障”。王漢中說。
據悉,在新鄉做科研的科學家已有2人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以新鄉基地為主要試驗場所的一批科技成果獲得過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包括“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棉花抗枯萎病、高產新品種‘86-1號’”“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新”“棉鈴蟲對Bt棉花抗性風險評估及預防性治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
探索新機制實現多方共贏
記者在會議現場看到,中國農科院鄭果所展示的梨、桃、獼猴桃、蘋果、葡萄、西瓜和甜瓜等果樹瓜類良種良法配套高效栽培模式和技術深受好評。
“我們研發的早熟蘋果新品種華碩,以‘貯不沙化、貨架期長’的特點改變了早熟蘋果不耐貯藏的問題;新一代特色蟠桃中蟠桃11號、中油蟠桃7號,則彌補了傳統蟠桃皮薄肉軟不耐貯運的缺點;即食紅肉獼猴桃品種則以市場稀有的特性成為多地搶占水果高檔市場的優先選擇。”中國農科院鄭果所副所長王力榮研究員說。
據了解,新鄉綜合試驗基地用于開展研究的田間試驗區占地4000多畝,用于開展成果轉化和產業示范的示范展示區占地達6000畝,科研成果榮獲專利150多項,培育通過審(鑒)定各類新品種15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研發的部分糧食與果蔬產品已形成了特有的品牌,占據大量市場份額。
王漢中認為,為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兌現到2020年整體脫貧的莊嚴承諾,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是兩個重要的手段和抓手。而科研試驗基地是銜接科研和成果轉化的良好平臺。
他說,不僅要進一步抓好新鄉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更要發揮新鄉作為院地科技合作先行者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共同探索科學試驗—成果轉化—產業示范貫通、產學研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打造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實現建設一流基地、支撐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發展的多方共贏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