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原始森林腹地層巒疊翠,在素有“秘境”之稱的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每年春季,米團花飄香,黑蜜甜。借助多渠道銷售,來自大山的“瓊漿玉液”批量走向市場,走上消費者的餐桌。
滄源地處北緯23°生態環境帶,溫潤的氣候孕育出了“滄源黑蜜”的優質蜜源——米團花。近年來,滄源以“甜蜜大事業、幸福阿佤山”為統領,以“滄源黑蜜”為品牌定位,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全力發展蜜蜂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據統計,2023年,滄源蜂蜜產量達72.5噸,其中黑蜜13.1噸,實現綜合產值約1200萬元,蜜蜂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用好資源“蜜”訣,助推傳統產業集約化發展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高達75.42%。滄源自治縣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這里的蜜粉源植物花期疊錯,一年四季均有蜜源和輔助蜜源,除了像米團花這樣的野生蜜源,油菜、堅果、咖啡等經濟作物也提供了穩定的種植業蜜源。
優質蜜源是發展產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滄源境內野生蜜蜂資源豐富,分布著包括中華蜜蜂、大蜜蜂、小蜜蜂等多個蜂種;當地佤族自古就有收蜂飼養的歷史,飲食、服飾、歌舞等文化都有蜜蜂的身影,這些都為延長蜜蜂產業鏈,實現“蜂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然而,由于資金、技術、銷路等問題,過去滄源的蜜蜂產業一直處于“小散弱”的狀態,群眾養蜂的收入不穩定。要讓群眾增收致富,推動蜜蜂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成了題中之意。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滄源按照“黨組織+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總模式推動蜂蜜產業發展,采取“村企捆綁、訂單銷售、保底分紅”的方式,積極探索出多種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支部“筑巢”,帶動村民發展“甜蜜”產業,釀出“增收致富蜜”。
探索“筑巢”“蜜”籍,構建“產研銷”產業鏈體系
“在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專家團隊的長期指導下,我們已經學會了育王、分蜂等技術,已經成功培育新蜂王800只,擴繁蜂群1000群,對外銷售500群。”班洪鄉班洪村支書楊志良說,自從有了專家團隊的幫忙,群眾養蜂的技術和信心得到提升。
通過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工作專班,培育經營主體,滄源初步構建了政府搭臺主導與統籌協調、東航牽線搭橋與幫扶助推、蜜蜂所科技支撐與技術指導、正大公司龍頭引領與產品營銷、合作社組織落實與經營管理、廣大蜂農主抓生產與主體落實的蜜蜂產業組織體系。
截至2023年底,滄源共有5個蜂業公司、1個科研機構、3個蜂蜜加工廠和1個蜂箱廠;建成104個適度規模化養蜂場和1個智能蜂箱養蜂場,共飼養中蜂22000余群。
強化科技賦能和人才培養也為滄源蜜蜂產業注入了活力。加大米團花黑蜜功能性研究,初步探明米團花黑蜜活性成分及其功效,并授權發明專利2項,2篇論文在國際期刊發表;蜂種的改良培育,推廣繼箱養殖技術……經過人才培訓,群眾養殖技術日益提升,目前約有70人初步掌握了中蜂養殖技術。
孕育品牌“蜜”碼,蹚出產業健康發展新路子
在2023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中,“滄源黑蜜”產品被納入名錄并獲得證書,這是滄源蜂蜜品牌“走出去”的又一“新成果”。
滄源全力打造以“米團花黑蜜”為主導的“南滾河黑蜜”等“滄源黑蜜”系列品牌,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等品牌認證,并注冊了東方黑蜜、佤山曼來、佤蜜、南滾河蜂蜜、哀牢蜜、MTHX等商標,實現了創牌與保牌雙推進。
滄源蜂蜜產品也不斷在市場上亮相,不斷增強品牌的知名度。“第七屆全國中蜂產業發展大會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論壇”的成功承辦,有效提升了米團花蜂蜜的知曉率、影響力和價格上浮空間。“佤山曼來”蜂蜜產品榮獲第六屆全國優質農產品博覽會優質獎;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和滄源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上,滄源米團花蜂蜜登臺亮相便引發熱切關注。
如今,隨著農業農村部蜂業質量提升行動項目、東航幫扶科研項目、滬滇蜜蜂產業項目等多個產業項目在滄源落地,逐漸建成了以蜜蜂產業為主體的科研基地、培訓基地、旅游觀光基地,為加快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