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舌尖美食除了煎炒烹炸煮燉燒,還能3D打出來,而且營養搭配任君選。8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就現場給記者演示了馬鈴薯泥打印主食、果蔬粉打印彩色煎餅以及用果蔬、肉泥、魚糜、大豆蛋白等原料復配打印色香味形俱佳的系列菜肴。這讓記者意識到,食品制造經歷了手工制作、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已悄然進入了3D打印時代,特別是首臺精準營養3D食品打印裝備2017年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館藏的顛覆性重大成果永久收藏,也見證并記載下了這個歷史性時刻。
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泓博士告訴記者,團隊的使命不只是簡單把3D打印理念和技術引入食品領域,而是要采用營養大數據構建、食物加工適應性評價、精準營養設計、3D食品打印智能化加工及食品營養健康功能評價等核心技術方法,構建從原料到產品的精準營養3D打印食品智能化產業生產系統,生產營養主食、方便菜肴、靶向功能型食品和健康型休閑食品,滿足消費人群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營養需求。
據張泓介紹,目前創新團隊已研制出小、中、大型自動化、智能化的3D食品打印裝備,在國內首創了以雙螺旋相向擠出料筒與打印頭分離輕量化設計技術,使3D食品打印速度和生產效率分別提高了5%和8%;構建了具有針對性、精準性、個性化的營養與食材及膳食食譜數據庫,收集相關數據22000余條;與物聯網技術、基因檢測等相結合,設計了一套基于3D打印的集成控制軟件系統,創建了食品原料打印適應性評價方法,突破了食品原料打印不均勻、難成型等問題,開發設計了適合3D食品打印的薯類、谷物類、果蔬類、植物膠類和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原料五大系列基本配方以及針對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的特殊膳食食譜,供肥胖癥、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及老人個性化定制3D打印的食品品類已達20余個。
日前在京召開的2018精準營養與食品3D打印國際研討會上,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及國內外著名專家認為,基于食品3D打印技術的精準營養食品個性化定制研究,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奠定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頭羊地位。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對記者說,2020年我國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新時代,未來30年,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農產品加工業將迎來井噴式發展的黃金期、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期,而基于3D食品打印技術的精準營養食品個性化定制研究,就是通過大科學、大協作、大數據、大食物和大配方構建精準營養大產業,建立適合中國人的營養健康飲食模式,預計在中國將會創造超10萬億的潛在市場。屆時人人將會擁有一個私人智能營養師,按照每日提供的個性化營養配方,定制打印自己的一日三餐,通過個性化營養的精準調控,治未病將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