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會議著重強調了“安全”,從過去 “穩產保供”上升到“穩定安全供給”,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農業領域的重要體現。
統籌發展和安全,既是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要實踐要求。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和超預期因素沖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要更加注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守住安全底線,也要破除桎梏、推動高質量發展。
糧食穩定安全供給的基礎扎實
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做到讓14億多人吃得飽、吃得好,保供基礎扎實。
糧食保供制度完備。我國歷來重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中央一號文件等頂層政策將其置于突出位置,并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中央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都有戰略布局、系統規劃。形成了“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支持體系,出臺《國家糧食應急預案》《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管理辦法》等應急辦法,兼顧常態化保供與應急保供。
糧食供給數量充足。糧食產量連續十九連豐,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自2003年以來,糧食產量2-3年登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從4.5億噸到5億噸用時3年,5億噸到5.5億噸用時3年,5.5億噸到6億噸用時2年,6億噸到6.5億噸用時3年。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品種更加豐富多樣。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蔬菜、水果生產國,豬肉產量常年在5400萬噸左右,禽肉產量常年保持產大于需,牛羊肉產量在1200萬噸以上,水產品產量約6500萬噸。
糧食生產能力較強。緊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提升良種良法、農機裝備水平。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形成一大批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優質良田。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水稻、小麥種子自主率達100%。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養殖水平提高,良種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糧食流通韌性提升。建成八大糧食物流通道、“兩橫、六縱”糧食物流重點線路,形成成熟的現代糧食物流格局和運輸網絡,建成集應急供應網點、應急加工企業、應急配送中心、應急儲運企業、國家級糧食市場信息直報點和地方糧食市場信息監測點于一體的應急響應體系。糧食、豬肉、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不斷完善,發揮了調節供求、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維護農民利益的“調節器”作用。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把握好四方面關系
在新發展階段,要辯證看待以下四方面關系,妥善處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領域的“痼疾新患”,形成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的良好局面。
統籌“系統性”與“優先序”。保供制度設計需要系統思維,措施要明確優先序。農產品保供具有多對象、多環節、多部門、大范圍、長周期等復雜特征,保供頂層設計上要有系統性考量。系統保護生產能力、加工能力、流通能力和農資產能,構建多部門協作機制。保供措施上,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要點、財政資源壓力、政策實施效率,要明確措施優先序,避免“撒胡椒面”。聚焦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部分,補齊關鍵短板,打造戰略高地。
統籌“質”與“量”。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要更加安全,需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從地、技、利、義等方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推動優質品種研發培育,調整調優種養結構,繼續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統籌“技”與“策”。深挖技術與政策的支持潛力,協調配合形成更大合力。全面部署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業顛覆性技術等領域,推動“藏糧于技”戰略、種業振興行動落實落地、抓出成效。以政策性信貸、政策性保險優化農業支持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協調地方糧食安全責任分工,健全利益補償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形成技術研發與政策支持合力,推動重大技術研發和應用,切實培育關鍵戰略能力。
統籌“國內”與“國際”。我國消費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國內外生產成本倒掛等因素,使利用國際市場平衡、調劑和滿足國內需求成為一種長期對策,迫切需要深化國際農業合作、尋求穩定的農產品貿易渠道。依靠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首先要做到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同時防范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加強戰略性布局,更好地構建進口糧食供應鏈。
(本文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北京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研究”(22LLGLC06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