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24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在東營召開
2024年10月18日-20日,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共同主辦的2024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在黃三角農高區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鹽堿地技術創新領域專家學者、科研單位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鹽堿地綜合利用良策,共謀鹽堿地現代農業發展大計。
會議指出,山東省政府和中國農科院共同組織建設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科技抓手,對于健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鹽堿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東營市以黃三角農高區為主陣地,依托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全力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在鹽堿地種業創新、科技研發、示范推廣等方面成效顯著,初步趟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新路子。目前,東營市正在聚力推進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布局40個片區75個項目,開發耕地后備資源6.39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11.59萬畝。下一步,將與全國不同類型鹽堿地區和科研單位開展更為深入、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加力提速推進鹽堿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創出特色、創出模式、創出品牌。
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獲批以來,成立了由山東省政府分管領導、中國農科院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共建領導小組,建立了“理事會+專家委員會+中心主任”的組織管理架構,構建起“全國一盤棋”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協同創新體系,在東北、西北、華北設立了3個分中心和16個試驗站,在河北、新疆設立了旱堿麥和鹽堿地特色林果產業創新基地,中心總部與3個分中心、16個試驗站簽訂目標任務書,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同組織科研攻關,初步實現了對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資源的優化整合。組建成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專家服務團,對鹽堿地改良模式、種植模式、水資源利用模式以及后續管護、監測等工作給予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積極開展科研成果示范推廣,累計推廣各類新品種、新技術超過1400萬畝,讓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東營模式”“東營經驗”惠及全國。成立了由唐華俊、康紹忠、曹曉風、種康等9名院士領銜、30名頂尖科學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設立院士工作站3個,組建了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核心專家深度參與國家有關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工作。成功落戶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華東管理分院、山東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現代產業學院等一批本地化科教機構,引進專家團隊108個,集聚科研人才1098人,其中外籍專家9名。新組建45支核心科研創新團隊,組織實施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工程、良種工程、鄉村振興提振計劃、“揭榜掛帥”科研項目等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37項,建成耐鹽堿作物育種加速器、田間耐鹽鑒定標準試驗平臺等15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探索構建起“五位一體”(種源保存評價-實驗室分子育種-模擬環境育種加速-田間耐鹽梯度鑒定-良種試驗示范)的鹽堿地育種創新體系,可為全國育種創新團隊提供作物耐鹽篩選、鑒定和長期定位監測等科研服務保障。試驗示范各類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943個,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55個,其中已審定新品種11個。綜合運用生物、農藝、工程等措施,探索構建了“節水、控鹽、優肥、降藥、保育、增效”的鹽堿地改良治理技術體系,創新暗管優化設計智能高效排鹽、壟作滴灌水肥劑一體化精準控鹽等成套技術模式,實現土壤有機質含量、肥料利用率和畝均效益“三提升”。計劃到2025年,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將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80個,推廣耐鹽堿品種和新技術面積達到3000萬畝;構建鹽堿地生態化利用技術體系和標準,帶動全國1300萬畝鹽堿耕地質量普遍提升1-2個等級以上。到2030年將建成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高地、人才培養集聚高地、機制創新試驗場、產業技術策源地、國際交流合作中心,真正成為引領鹽堿地現代農業技術變革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會上,舉行了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啟動儀式,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梅旭榮介紹了工程實施的背景、意義、總體設計和預期目標等情況。該示范工程由山東省科技廳具體組織,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牽頭,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等形成協同創新團隊,按照以種適地、產能提升、生態化利用、重大產品和裝備創制、分級分類利用技術模式等五個維度,頂層設計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重點任務,擬分四期組織實施。第一期示范工程實施周期三年,將篩選培育耐鹽新品種(系)22個以上,研發關鍵技術17項以上,構建區域產能提升模式8-10套,核心示范區耕地質量提升1-2個等級,輻射推廣面積1300萬畝以上,孵化企業2-3家,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以上。示范工程的順利實施,將進一步推動鹽堿地科技領域優勢創新資源進一步向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集聚,強力支撐山東鹽堿地綜合利用在全國“走在前、挑大梁”。
會上,發布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和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為使公眾更加科學系統地認知鹽堿地,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鹽堿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和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組織編制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2024)》,從科學技術的視角,系統介紹了我國鹽堿地基本情況,梳理總結了鹽堿地綜合利用主要技術發展軌跡、重要科技進展成效以及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組織撰寫。順境出產量,逆境出品質,“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重點要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報告指出,黃河口大米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主要產地為山東省東營市,鹽堿地稻米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稻米中鈣、鐵、鈉、鉀等礦物質含量以及總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總抗氧化能力等顯著高于非鹽堿地稻米,應充分利用鹽堿地的資源稟賦,做好品質,做強功能,做足特色,瞄準鹽堿地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第三次會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理事會、專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推進會議,以及鹽堿地綜合利用成果展和實地觀摩等配套活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