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只有4畝的科普基地,每一次開放日,都會吸引許多家長和孩子,讓大都市中的孩子們,在身邊就能體驗農業樂趣,了解農業科技的成果。”
成熟的向日葵低下沉甸甸的腦袋,把金色的圓盤朝向地面,旁邊觀賞性的向日葵,頂上則是一簇簇昂著頭的向陽花,追著夕陽落下的軌跡,轉動著花盤。田間的路上,一群孩子歡快地奔跑,一位穿著仿制“宇航服”的科學家,為他們講述種子和糧食的故事。
這不是郊野鄉村的景象,而是北京鬧市中的一幕。2022年7月15日,位于北三環聯想橋一側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科普基地中,40多位中小學生參加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作物學會舉辦的“采摘向日葵,共享豐收喜悅”農業科普活動,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一角,感受田野的風情,并摘下成熟的種子。
7月15日,位于北三環聯想橋一側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科普基地中,40多位中小學生參加了“采摘向日葵,共享豐收喜悅”農業科普活動。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種子的“方舟”,城市中的農田
“這里就好像一個種子的方舟,有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珍貴作物,在這里一代代保留了下來……”下午5點半,活動剛剛開始時,穿著“宇航服”的科學家,帶領著一群孩子,走進聯想橋邊的科普基地,向孩子們介紹這片基地的作用。
田地周邊被欄桿圍住,欄桿外面就是川流不息的公路,更遠一點兒的地方,是成片的高樓。正值下班時間,路上往來的車輛連綿不斷,人行道上騎車下班的人們,偶爾會停駐下來,隔著欄桿,凝望田里的莊稼。
這塊試驗田有200畝左右,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實驗基地,其中,有一片單獨辟出的科普基地,和外面的公路只有一道欄桿隔開。
科普基地內,種植著各種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芝麻、蕎麥、大豆、小豆、甘蔗等。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基地大約4畝,被分割成一個個15平方米的小格子,每個格子中都種植著不同的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芝麻、蕎麥、大豆、小豆、甘蔗等,有的格子中不僅種植著一個品種,因此看起來高矮壯弱各不相同。
和旁邊用于科研的大片試驗田不同,這片科普基地,主要承擔著向市民、中小學生展示農業科技成果、普及農業知識、提供農耕體驗等功能。因此,每到作物成熟時,都會舉行科普活動,邀請市民和中小學生參觀體驗。
特殊的“田園”,多樣的作物
栽著水稻的田邊,水管汩汩地流淌著清水;種著玉米的地里,疏松的土壤有些干燥;稀疏的豆苗,剛長到一寸高,茂盛的蕎麥,卻已經開出了米粒般大小的藍色花朵;蓖麻的花艷紅但細碎,串成一串,高高地掛在枝頭,棉花的花比想象的大,但深深地藏在枝葉之間……
栽著水稻的田邊,水管汩汩地流淌著清水。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一個個方格中,各種各樣的作物,展示著不同的形態。在科學家的帶領下,孩子們排成小隊,跟著科學家一路往前,聆聽每一種作物的故事。
長著橢圓形小葉片的胡麻,來自遙遠的西部,它的種子可以榨出濃香但健康的食用油。高大的抗蟲棉是在中原腹地的河南育成,可以有效抵抗棉鈴蟲。還有以“航”字命名的甜菜,這顯然是航天育種的產物,它的種子,曾經乘坐專門的航天育種衛星,離開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旅行。
“很新奇,也很好玩,”一位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年輕母親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5歲半,就快要上小學了,但從來沒有去過田里,這是第一次,“孩子玩得特別高興,一直在跑,她可能還聽不懂科學家講的知識,但只是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就夠讓她高興了。”
家長為孩子們采摘向日葵。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別樣的“收獲”,奇妙的經歷
下午6點多左右,參觀了一遍基地中的作物后,科普活動的重頭戲開始了,收獲向日葵。
基地中,有四個方格中種植著向日葵,成熟的向日葵,比大多數作物都高大、茂盛。
向日葵燦爛綻放。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肖永貴介紹,四個方格種著四種不同的向日葵,包括兩種油用的葵花,一種觀賞葵花,還有一種食用葵花,也就是用來做瓜子的葵花。這些葵花其實都可以直接食用,只是它們更適合的用途不同。
最特殊的一種,是觀賞用向日葵,和其他品種不同,觀賞用向日葵的頂部,有很多分枝,每一個分枝上,都有一朵葵花,由于營養分散,這些葵花中,許多都沒有成熟,昂著頭,顯得比其他向日葵更高。
孩子們分成了四隊,每一隊都有家長帶領,由家長為他們摘下成熟的向日葵,碩大的向日葵很沉,有年紀小的孩子,想要奮力地把它舉起,但沒有成功,即便如此,也依然倒提著向日葵奔跑,也有孩子在地頭撥開葵花盤,取出瓜子,嘗嘗鮮嫩瓜子的味道,還有孩子撿拾落在地上的瓜子,捧在手里。
孩子們在向日葵花叢中,玩耍嬉鬧。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小朋友把碩大的向日葵放在地上,取出瓜子。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些向日葵,是孩子們今天的收獲,他們會把這些收獲帶回家,成為他們奇妙經歷的一部分。肖永貴告訴記者,這個只有4畝的科普基地,每一次開放日,都會吸引許多家長和孩子,讓大都市中的孩子們,在身邊就能體驗農業樂趣,了解農業科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