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作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的重大判斷,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進行了系統安排。農業強國建設將錨定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目標,還要體現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小農數量眾多的基本農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等國情特色。
農業展望通過權威、透明、連續監測發布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月度年度供給需求趨勢,實現對農業生產指導、農產品市場引導、政府調控決策支撐,這是世界農業強國的通行做法。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第十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隆重舉辦,第十版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發布,科學預測未來十年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求趨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展望制度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在糧食問題上,我們現在是緊平衡。緊平衡,一是解決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糧食供應寬松后造成糧價下跌、影響種糧積極性,這是一個兩難。緊平衡是個技術活,是在走鋼絲,這邊調一調,那邊調一調,調不好就失衡了。我們想達到一種理想狀態,但拿捏好分寸取決于我們的水平,也取決于大環境。”農業展望(Agricultural Outlook)是系統監測采集農業生產、消費、進出口、庫存等信息,以供需平衡表模型研判供需形勢變化,通過定期、權威、統一公開發布,以透明信息、對稱信息引導市場、指導生產、服務決策的全過程的總稱,國際上統稱為農業展望制度,我國多稱為農業信息監測預警。
2014年4月,農業農村部決定聯合有關部門探索實施農業展望制度,由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市場與信息化司指導,由中國農科院信息所聯合有關權威機構每年召開一次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滾動發布十年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從十年的實踐看,我國農業展望的作用開始顯現。一是為政府提供了比較系統的決策數據支撐。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已成為中國農科院高端智庫報告,為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等提供了支撐。2021年7月,中國農業展望制度被列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偉業,三農華章”主題展,凸顯了農業展望制度在三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二是社會關注度持續提高。參加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的人數由第一屆的500多人擴大到2019年的近1000人。2022年采用“現場會議+視頻直播”方式召開,視頻直播實時觀看達到332萬人次。三是引導生產經營作用顯現。2020年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典型調查中,有23.1%的種植戶、30.3%的養殖戶、28.7%的經營管理者根據展望信息進行了生產經營措施優化。四是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2020年1月,中美經濟貿易協議將兩國官員相互參加對方的農業展望大會作為農業合作的條款。不少國際專家已經把每年參加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日程。世界貿易組織(WTO)副總干事艾倫·沃夫在大會上公開評述“中國農業展望效果是廣為認可的,為全球農業信息系統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成為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
市場化是現代化的靈魂。沒有市場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就“化”不起來。從全球和中國農業展望實踐探索看,農業展望制度已經成為農業市場化的基礎性標志。農業展望制度可以夯實糧食安全的決策根基,科學實施總量安全調控。通過科學監測,發布生產、消費、進出口、庫存、價格及交易量、成本收益等核心指標,能夠依據權威數據調節平衡、安排生產。農業展望制度能夠幫助千家萬戶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大市場,精準安排生產規模。以前許多農戶只知道自己種了多少,不知道市場需要多少,通過展望信息服務,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了數據,農民了解“春天種啥對、秋天賣啥貴、買啥生產資料最實惠”有了依據。農業展望制度有利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科學重構集散交易方式。對農戶來說,不怕種不出,就怕賣不上好價錢。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就是讓農民從價格獲得穩定增收預期。如果缺乏客觀全面的信息支撐,對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供求失衡也難以預判,當價格暴漲暴跌、滯銷賣難時,農戶的損失不言而喻。展望信息有助于提升農戶獲取信息、談判價格、創立品牌、直銷配送和田頭窖儲等方面能力。農業展望制度促進經濟循環暢通,加快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經濟循環是否暢通無阻,取決于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通過展望信息引導,使農產品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有利于實現農業經濟良性循環。農業展望事業高質量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隨著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紛紛通過農業展望,積極爭奪世界農產品貿易主動權,世界農業強國通過農業展望制度,構建了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的“戰略武器”。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大國小農國情農情,要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使命任務的艱巨性繁重性。
頂層設計需要更加突出國情農情,國內大循環需要統一大市場。目前管生產的發布生產進度,管貿易的發布進出口數量,管流通的發布批發價格,部門信息之間效果抵消或負面效應疊加。加上與現貨市場銜接最為密切的月度展望制度尚有差距,應對千變萬化的鮮活農產品市場的前瞻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容易打折扣。長期、系統、標準、穩定的數據獲取不足,國際上對信息采集樣本布局、采集標準,及信息內容覆蓋生產、消費、進出口、庫存、成本收益和價格各環節的成功做法需要借鑒,批發市場、電子商務、股市、期貨市場、超市等信息數據協同對接的難點需要攻克。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應用需要加強,在數據處理技術上,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應用尚不充分。在分析方法上,開放性和應用性不夠,對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市場預警發揮作用不夠。專業化職業化分析師人才缺乏,農業監測預警專業復合性要求高,積累性、探索性特征明顯,需要一支理論強、業務專、勇創新、甘奉獻的龐大而穩定的人才隊伍,而目前監測預警力量相對分散,激勵鼓勵機制不充分。服務小農戶的公共產品供給不夠,縣鄉基層服務小農戶的公益性基礎體系尚未建立,市場化服務產品也不能適應需要,基層政府和農戶“看不見、聽不懂、用不上”現象依然突出。
對標世界農業強國,打造中國特色農業展望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受制于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較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這是黨中央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要抓好“五統一”,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我國國情農情雖然與世界農業強國存在差異,但通過強化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來服務農業生產、提升農業市場化水平卻具有普遍性。因此,應借鑒世界農業強國的經驗,把農業展望制度納入農產品市場調控的政策工具箱,與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一并研究、協同實施。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政策工具效率,還能讓農民從價格獲得穩定增收預期、從補貼獲得穩定保障預期、從農資成本獲得實惠的投入預期。下一步可從四個方面入手加快打造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展望制度。
構建長期穩定的數據監測體系。農業信息觀測是一項長期性、穩定性、公益性的事業。一些農業強國一百年來長期堅持生產調查、庫存調查、進出口調查、市場銷售等數據調查,保證了數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我們應建立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長期定位信息監測點,實施統一規范的指標體系,構建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充分開放的農業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庫。
以數字技術重構分析模型與團隊。供需平衡表涉及生產、消費、進出口、庫存等各環節,將各環節的數據整合到一張表上難度不小。可借鑒先進國家的做法,將需求、供給和貿易作為一體進行分析。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分析方法、大數據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究,探索多部門分析預警會商機制,加強國家農業監測預警研究團隊建設,完善分析師協同工作機制和分析預警隊伍,升級農產品分析預警模型系統。
打造“一個聲音”的權威發布制度。由于高度的市場敏感性,發達國家通過體制保障和程序設計,有效實現了信息發布的“一個聲音”。比如,月度報告要在全封閉的會議室里進行充分討論,形成共識后定時對外統一發布,讓市場信息契合農事農時。這種程序的嚴謹性確保了報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成為“一個聲音說話”的標志。因此,為避免無序信息對市場效應抵消、放大或干擾,應提升農業展望信息發布的政府主導性、協同性、權威性、時效性。
面向小農戶提供公共信息產品服務。個別農業強國國家層面每年發布的上百份報告,直接影響了期貨市場走勢,但廣大農場主看得很少,也看不懂。他們的農戶信息服務是由行業協會、大學等非政府組織和大量的研究咨詢類公司負責,這些機構對數據進行二次開發,然后以有償或無償方式向農場主提供。針對我國小農戶的特殊國情,需要在縣鄉村基層構建面向生產經營者、小農戶的社會化信息服務機制,定期向小農戶提供公共信息產品,把信息資源轉化成小農戶收入預期。
作者:張合成(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