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這條橫貫中國的“黃金水道”,不僅承載著超過全國40%的人口與經濟命脈,更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農業面源污染一頭影響農業生產,一頭牽絆著流域生態環境,近年來成為區域治理的焦點。
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布局交匯之際,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將如何布局?3月13日,由中國農學會主辦、中國農學會農業資源與環境分會協辦的“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聚焦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這一關鍵命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共同探索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贏之道。
長江流域水質治理成效顯著
“長江流域的水質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在研討會上肯定地說。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長江干支流水質評價總體為優,Ⅰ至Ⅲ類水質斷面占98.5%。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出的《關于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指出,長江干流已連續5年保持Ⅱ類水質。
這背后,是農業綠色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實施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舉措,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例如西南柑橘科技小院在柑橘樹下進行的試驗,在柑橘樹下種植光葉紫花苕子用作綠肥,綠肥一體化養分管理和土壤保育,能夠減少30%氮素流失和40%的磷素流失;在四川地宸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萬頭豬場產生的糞污經固液分離以后,沼液噴灑至蔬菜和果樹種植地,沼渣生產固體有機肥,依托物聯網,實現水肥精準化,有效減少磷的污染排放。
農業面源污染“貢獻率”被高估
過去,人們將長江經濟帶面源污染主要歸咎于農業,經過多年來的監測和實踐,一些更科學的數據正在試圖打破傳統認知。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朱波介紹,在重慶四川等地,小城鎮上的居民點,僅占3%~5%的土地,卻貢獻了30%的地表徑流污染;在三峽庫區,大氣沉降仍然可以帶來10%~15%的污染負荷等。
“所以提到面源污染時不能只認為是農業生產的緣故,我們要更加明確污染源頭,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朱波認為,相反,一些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如川渝徑流區,化肥減量已達到1/3。因此,他建議,要考慮到面源污染的復雜性,在精確分析面源污染源基礎上,從整個流域的角度開展全方位治理。
正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梅旭榮所呼吁:“公眾應科學認識農業面源污染,避免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專家共商標本兼治之策
當前,總磷仍是制約長江流域水質改善和局部區域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向“十五五”,一方面要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另一方面,社會對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治理要求日益提升,如何在二者間取得平衡?會上,專家對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總體布局進行了研討,提出共性問題以及意見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磊認為,面源污染的形成機理很復雜,目前尚未明確其特征,如長江上游三峽庫區的面源污染更多伴隨極端降雨驅動,而下游地勢相對較低的區域則體現出明顯滯后性,面源污染又涉及水、土、植物等多種介質,傳輸過程涉及地表、地下等多種途徑。
因此,多位專家建議,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進一步精準識別、量化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逐步完善監測體系和建立全流域尺度的監測網絡,制定污染排放標準,為科學治理面源污染提供基礎支撐。
在這場系統工程中,“跨界協同”成為關鍵詞。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宏斌認為,面源污染治理面臨的首要困境就是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戰,農業農村部門、生態環境部門、水利部門等相關部門應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在技術協同、管理協同、組織協同、政策協同、資源協同等方面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跨部門協同治理。不僅如此,還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增強群眾保護意識,實現全民參與、成果共享。
此外,專家還建議,加強治水、減污、降碳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例如發展種養循環農業、土壤改良與修復、農業生產過程綠色管控等,實現面源污染治理與農業生產系統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