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總結與展望工作報告”, 6個研究所作典型發言,全面展示了該院科技創新工程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
會上介紹,2013年,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十年來,中國農科院攻堅克難,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發現,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這些先進、高效、實用的重要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升、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這些成果體現在四個方面:
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發現水稻減氮高產早熟基因,為作物大幅度增產和減少氮肥施用、實現“綠色高效”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也為全球水稻和其他作物增產帶來新曙光。首次揭示昆蟲通過水平基因轉移事件從植物中“偷竊”基因以克服宿主防御,解析煙粉虱“偷竊”植物基因克服宿主防御新機制,為煙粉虱田間精準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全新思路。馬鈴薯育種打破傳統育種兩大瓶頸,探索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可將馬鈴薯育種周期由10-12年縮短至3-5年,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日趨完善,避免糧食減產近40%,“蟲口奪糧”保豐收。玉米密植滴灌技術大幅促進主產區玉米增產增效,創造畝產1663.25公斤的新紀錄。高效利用農田養分資源,首創“天空地一體化”農田生產感知監測體系,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住糧食生產“命根子”??购颠m水種植技術、農藥高效低風險減施增效技術等農業綠色技術與產品推陳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銀山”。LED植物工廠實現水稻和大豆生育期減半,水稻63天左右、大豆中黃58天收獲,推動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邁向高級階段。
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創制出一批重大產品?!爸屑卧?7”早稻品種年應用面積超千萬畝,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選育耐熱性突出、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中麥895”,創造畝均實收782公斤的高產紀錄。成功培育“中油雜501”,刷新了首次畝產419公斤的冬油菜高產紀錄。300多個蔬菜新品種帶動農民增收超200億元?!叭A西?!薄皬V明2號”白羽肉雞、中新白羽肉鴨等突破性國產畜禽品種接連審定,打破國外種源壟斷。研制我國第一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農藥“蘇云金芽孢桿菌工程菌G033A”,打破了同類產品的國際壟斷。研發我國首個植物免疫蛋白質生物農藥“阿泰靈”,實現農藥減量20%以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產出一批新技術與新產品。農藥殘留智能快檢技術和系統實現5分鐘6種以上目標物的同時判斷,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靈敏度提高10倍,黃曲霉毒素檢出率提高50%,保障食品安全。實施優質乳工程,奶產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技術引領國產奶業從安全向優質轉型升級。在國際上率先研發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累計推廣應用超過700億劑次,成功阻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為保障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發揮關鍵作用。優質蜂產品加工與質量控制技術突破蜂產品質量過程控制技術瓶頸,實現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和質量控制。(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黃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