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日,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共同主辦的2024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在山東省黃三角農高區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鹽堿地技術創新領域專家學者、科研單位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鹽堿地綜合利用良策,共謀鹽堿地現代農業發展大計。
會上,舉行了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啟動儀式,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梅旭榮介紹了工程實施的背景、意義、總體設計和預期目標等情況。該示范工程由山東省科技廳具體組織,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牽頭,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等形成協同創新團隊,按照以種適地、產能提升、生態化利用、重大產品和裝備創制、分級分類利用技術模式等五個維度,頂層設計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重點任務,擬分四期組織實施。示范工程的順利實施,將進一步推動鹽堿地科技領域優勢創新資源進一步向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集聚,強力支撐山東鹽堿地綜合利用在全國“走在前、挑大梁”。
會上,發布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和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為使公眾更加科學系統地認知鹽堿地,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鹽堿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和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組織編制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2024)》,從科學技術的視角,系統介紹了我國鹽堿地基本情況,梳理總結了鹽堿地綜合利用主要技術發展軌跡、重要科技進展成效以及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組織撰寫。報告指出,黃河口大米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主要產地為山東省東營市,鹽堿地稻米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稻米中鈣、鐵、鈉、鉀等礦物質含量以及總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總抗氧化能力等顯著高于非鹽堿地稻米,應充分利用鹽堿地的資源稟賦,做好品質,做強功能,做足特色,瞄準鹽堿地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第三次會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理事會、專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推進會議,以及鹽堿地綜合利用成果展和實地觀摩等配套活動。
據悉,由山東省政府和中國農科院共同組織建設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科技抓手,對于健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鹽堿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獲批以來,成立了由山東省政府分管領導、中國農科院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共建領導小組,建立了“理事會+專家委員會+中心主任”的組織管理架構,構建起“全國一盤棋”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協同創新體系,在東北、西北、華北設立了3個分中心和16個試驗站,在河北、新疆設立了旱堿麥和鹽堿地特色林果產業創新基地,中心總部與3個分中心、16個試驗站簽訂目標任務書,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同組織科研攻關,初步實現了對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資源的優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