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饅頭生產車間
▲消費者在柜臺前咨詢 秦志偉攝
本報訊(記者秦志偉)6月1日,位于北京通州區通朝大街的物美大賣場,貨架上擺出了馬鈴薯饅頭,立刻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駐足品嘗。“很香,有種家鄉的味道,很愿意購買,但價格再低一些就好了。”祖籍山西、手里拎有3袋馬鈴薯饅頭的馬阿姨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講述她看到的“新鮮品”。
這一天,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制的首批第一代馬鈴薯主食產品——30%馬鈴薯全粉饅頭在北京正式上市銷售。
據介紹,馬鈴薯饅頭營養更豐富、更均衡、更健康,而且芳香濃郁、口感松軟。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出席上市推介活動時,對“‘薯’我健康”的宣傳語表示贊同:“這讓消費者一看就能明白。”
“馬鈴薯饅頭除了具有馬鈴薯特殊風味外,還保留了小麥原有的麥香風味。”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薯類科學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木泰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數據顯示,馬鈴薯饅頭富含膳食纖維,其含量是小麥饅頭的1.83倍;馬鈴薯粉的蛋白含量略低于小麥粉,但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顯高于小麥蛋白;馬鈴薯饅頭維生素含量豐富,維生素C含量達到14.5mg/100g,而小麥饅頭幾乎不含維生素C。
這種馬鈴薯饅頭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迅速擺上北京及周邊城市的大超市貨架。
當天,《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的帶領下,參觀了馬鈴薯饅頭生產線。他介紹了馬鈴薯加工技術、加工工藝、加工參數、加工設備、加工環節等關鍵問題。
示范企業——北京市海樂達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樂達)總經理李良工告訴記者,馬鈴薯饅頭上市后的第1~3個月是消費者逐步接受的時期。
據了解,海樂達計劃每天生產馬鈴薯饅頭1噸左右,主要投放在物美、京客隆、超市發系統的100家超市內,后期將根據銷售市場反應情況逐步增加產量。預計1個月后每天產量增加到2噸,3個月后每天產量增加到3噸,第9~10個月前后將產品分布京津冀500家銷售網點。
海樂達公司董事長何海龍在宣布完第一代馬鈴薯饅頭正式上市之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未來5年內,將聯合加工所開發馬鈴薯面條、米粉、蛋糕、餅干等系列主食產品8~10種,馬鈴薯休閑焙烤類食品10~15種,產品覆蓋京津冀地區所有商超系統,并將主要產品向其他地區逐步輸入。”
陳萌山在推介活動上要求,下一步目標要繼續以市場為導向,以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和老百姓的營養健康為目標,繼續加大基礎理論研究,加快加工新品種選育,優化加工技術工藝與裝備,不斷降低馬鈴薯主食產品生產成本,結合中國人飲食習慣和口味,開發出品種多樣、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馬鈴薯主食系列產品,探索出有別于西方國家的適合于中國馬鈴薯主食產品生產的產業化道路。
據悉,自2013年農業部提出在我國實施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發展戰略近兩年來,中國農科院加工所薯類科研團隊突破了馬鈴薯主食加工過程中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工藝,在完成馬鈴薯主食產品實驗室小試的基礎上,實現了中試以及產業化生產,并將馬鈴薯與小麥粉復合饅頭中馬鈴薯的占比不斷提高,從30%到40%,再到50%,研制出馬鈴薯饅頭、面條、面包、米粉等第一代馬鈴薯主食產品,申報專利106件、獲得專利授權3件,起草行業標準(草案)近10項,為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推廣應用開辟了廣闊前景。
農業部有關司局、北京市農委、中國農科院有關單位以及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和研發專家等參加了活動。與會者一致認為,在不斷追求膳食多元和營養健康的今天,馬鈴薯饅頭等馬鈴薯系列主食營養產品必將為中國人優化膳食結構、增強體質和健康、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