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Ri)和油菜(Ra)秸稈產生的溶解性有機碳過量,導致有機鐵氧化物復合體(OFC)溶解,降低重金屬Cr(鉻)的固定量。中國農科院供圖
工人日報客戶端4月21日電 近日,《環境科學與技術》在線發表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農田修復”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以我國土壤中典型的、具有高致毒性重金屬鉻(III)為例,在微觀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秸稈還田對土壤重金屬鉻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成果對于在鉻超標農田秸稈還田管理,保障農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據該論文通訊作者楊建軍研究員介紹,秸稈還田是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重要途徑,秸稈還田過程中如何保障重金屬超標農田的安全利用尤為重要。
秸稈還田過程會釋放溶解性有機碳,在秸稈還田量較低的條件下,溶解性有機碳釋放量有限,不會影響土壤中有機鐵氧化物復合體對鉻(III)的固定,其環境風險低;但是一旦過量,溶解性有機碳會抑制土壤有機鐵氧化物復合體形成,并顯著降低土壤有機鐵氧化物復合體對鉻(III)的固定量,進而增加土壤鉻的流失風險及其對食物鏈的污染風險。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項目、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以及農業農村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基礎研究項目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