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中心區域旁有一個獨特的、規模龐大的參展團體——中國農業科學院,這里沒有熙熙攘攘的采購人群,更多的是參觀人員在與各個展臺前的科技工作者探討、交流,他們對展臺上的每一份科技資料都視如珍寶。
“這次農交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了作科所、植保所、蔬菜所、油料所、哈獸研等29個研究所(單位)的110多名專家、500余項成果設立了1800平方米的農業科技大集,布置94個攤位,展板466塊。展區突出科技服務‘三農’的主題,以展板、樣品、產品、宣傳資料等為主集中展示了我院在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肥料、化學生物農藥、高效生物疫苗、新型高效安全飼料、農機裝備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展區以展銷結合的方式重點展示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生產應用廣泛的新成果。”展團負責人彭卓介紹。
“這個13號芝麻品種產量高、用肥少,比一般的品種抗病,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適合在瘠薄的土地種植。”在農科院油料所的展臺前,研究員陳吾新手拿容器詳細地向來自山東省星火項目辦的同志逐一介紹展臺上展示的油料作物品種。他說,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參加展會的目的是展示科研成果,讓社會對科研成果有所了解。
陳吾新告訴記者,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武漢中油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為了搶占油料科技產業的制高點,油料所還積極開展了與相關企業以技術、基地、資金、市場為紐帶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探索了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構建油料產業大市場的成果開發之路,與中種集團華中油菜種業有限公司、湖北省農業廳合作,油菜新品種“中油雜1號”累計推廣面積已達800萬畝。科技與企業的“聯姻”不但促進了油料產業化的發展,而且為研究所新成果、新品種的推廣與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兩年來,研究所的優質油料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基本上均由相關企業領銜組織發起,從而改變了以往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廣僅靠科研人員單兵作戰的局面,科、工、貿的聯合,將成果推快,將產業做強,將市場做大。
陳吾新的觀點也得到了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和農業區劃研究所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樹清博士的認同。
張樹清認為,參加展會的目的就是要讓科研院所走出深宅大院,通過深化改革與實施,使學科體系布局要更加適應農業科技發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更加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創新人才和學科隊伍結構要更加合理,科技平臺和試驗基地體系要更趨完善,科研協作與對外競爭能力要顯著增強。在此次大會上,區劃所與吉林省榆樹市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榆樹市智慧農業平臺,共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學示范園區,帶動和輻射當地及周邊地區高新農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