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的百萬畝核心示范區,玉米新品種“中玉303”在經過復測驗收,萬畝片、十萬畝片、百萬畝片每畝產量分別為1247.22公斤、1042.1公斤、945.29公斤,再次刷新全國糧食主產區萬畝、十萬畝、百萬畝單產紀錄。內蒙古通遼市不斷刷新玉米大面積單產紀錄的背后,藏著哪些豐收密碼?
從2018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通遼市深入合作,進行玉米技術攻關、集成示范,積極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該技術充分發揮滴灌技術的水肥調控優勢,以密植為增產核心,以水肥精準調控為密植保障,多次刷新東北春玉米區千畝方和萬畝片大面積單產紀錄。2023年,通遼糧食總產達到189億斤,玉米單產的躍升式提升功不可沒。
內蒙古通遼市位于東北黃金玉米帶核心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1800萬畝以上,總產量181億斤以上,占全國總產量的3.2%。提升玉米單產水平,一直是通遼市各級農技部門的主攻方向。為繼續提升玉米產量,當地引入了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李少昆團隊在通遼研發推廣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李少昆團隊針對區域生態特點與生產問題,經過五年的持續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已形成了集成11項關鍵技術的東北春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連續刷新東北玉米主產區大面積高產紀錄,并逐漸從試驗田走向了廣袤的通遼大地。
“通過合理密植與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融合運用,顯著提高了當地玉米生產水平,沒有增加水肥投入量,實現了產量、效率與效益的協同提升,形成了東北補充灌溉區的節水增糧模式。”李少昆這樣總結玉米單產提升的“通遼模式”。目前,該技術正在以通遼為中心,不斷向內蒙古赤峰、興安盟,遼寧朝陽、阜新,吉林白城、松原,黑龍江齊齊哈爾、大慶等東北西部灌溉及補充灌溉玉米區全面推廣。
作科所所長周文彬介紹,作科所與通遼市簽訂“科技包市協議”,推進科教融合,共同創建中國玉米生產與科技創新高地,推動全市灌溉玉米全面應用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實現全市節水增糧。通遼市給予了技術推廣應用最優的政策扶持,雙方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技術優勢,共同努力推進產業提質增效。
通遼市通過“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戶”模式,結合“田間課堂”活動,加大了技術示范推廣力度,提高了技術的到位率和覆蓋面。通遼市市長奇·達楞太介紹,通遼市成立玉米高產研究中心,設立專家指導站,大力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建立了一項工作機制、形成了一套推廣體系、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實現了玉米高產鎮、重點村技術應用全覆蓋。全市玉米單產大幅提升,達到1040斤,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7.4斤。
當日召開的“科技包市”促進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觀摩會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介紹,玉米密植高產技術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科研團隊研發,在通遼市實施推廣602萬畝,他表示,未來仍要加強統籌謀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創新科技支撐服務模式,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通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