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原中心)與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聯合舉辦了水稻新品種食味品鑒活動,以盲評方式,對在當地試種的10個稻米品種,進行食味品鑒打分。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指出,本次品評會有助于反映大米品種的食味品質特性,后續還有更多工作。明年將根據評比結果,挑選重點品種擴大面積試種,并逐步在當地推廣種植,通過水稻品種展示、優質米鑒定評價、產業技術研討等方式,為“原陽大米”提質升級提供科技支撐,為當地水稻產業振興、品牌振興作出貢獻。
中原中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南省在中原農谷聯合布局的農業科技重要的區域創新中心,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已遴選了12支科研團隊入駐中原中心,開展種業科學、智慧農業、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從糧食單產提升、鄉村振興、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安全三領域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潛心農芯,深耕中原”,賦能中原沃野。
原陽縣原武鎮等地區近些年水稻產業面臨著種植面積萎縮、效益下滑、品牌效益不突出、科技支撐乏力等問題。為篩選適宜原陽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重振“天下第一米”產業,服務河南鄉村振興,中原中心系統梳理黃淮地區育種單位近年來育成的58個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初步遴選出了10個田間表現較為優秀的品種,進行食味品質品鑒。
品鑒會上,10個不同品種的大米按照統一標準取量、淘洗、用水、蒸煮。與會人員以盲評方式,綜合稻米的氣味、適口性、滋味和質地等特性進行打分。經綜合評比,有三個品種的米飯感官評價評分超過了90分,明顯高于對照品種,將作為下一步重點試種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