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建設農業強國,首先是糧食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正在加快向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產業韌性強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為我國及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并將在提高我國國際糧食市場話語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上發揮更大作用。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水稻生產大國,水稻種業科技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為減少全球饑餓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稻谷產量多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穩居全球第一。稻谷面積保持在4.5億畝左右,僅次于印度。稻谷每畝產量比十年前增加了22.4公斤,單產水平名列前茅,遠高于印度、泰國、越南等水稻主要生產國。
水稻生產資源支撐能力不斷提高,具備較強的增產潛力。糧食生產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是耕地。“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新建高標準農田2.75億畝,其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6億畝,并將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1.05億畝,預計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隨著稻田基礎地力、灌排條件等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升,高產育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等不斷進步,政策體系和機制不斷完善,預計“十四五”期間水稻生產將保持穩步增長趨勢。
我國水稻種業科技率先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是提高我國糧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支柱。我國現有8.6萬份稻種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稻種資源數量的一半以上。中國水稻品種試驗渠道逐步實現多元化,選育品種類型不斷豐富,逐漸從單一高產型向優質、高產、專用型轉變,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年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水稻品種共有1936個,其中,574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國審品種優質達標率為78.57%,非國審水稻品種優質達標率為60.61%。
水稻現代化育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2017年李家洋院士培育出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20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王克劍研究團隊首次成功獲得雜交水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的關鍵突破。這些技術的創新是顛覆傳統育種技術的大膽實踐和成功探索,對指導未來作物遺傳改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水稻生產育種技術、機械化水平等達到較高水平。自1996年正式啟動“中國超級稻研究”重大項目以來,超級稻育種實踐等方面總體上都進入了國際領先水平。超級稻連片種植單產攻關試驗中,2014年即實現了突破噸糧田的目標。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高產育種技術的創新突破對我國水稻產量躍升功不可沒。水稻的矮稈化、雜交水稻的成功選育、超級稻育種技術不斷將產量推升到更高水平。
水稻對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促進水稻生產對實現全球消除饑餓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適合種植水稻。截至2022年7月,我國已同149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含中國在內,148個“一帶一路”國家2020年水稻產量占全球70%。
水稻種子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中最具出口優勢的品種。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雜交水稻已成為中國種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2021年我國水稻種子出口額占農作物種子出口貿易額28.8%,出口約40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引進中國優良雜交水稻種子和技術,產量比當地常規稻每公頃提高2噸,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水稻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自給水平,我國水稻科技為減少全球饑餓作出重要貢獻。
今后我國水稻應立足品種優勢、規模優勢,堅持“藏糧于技”,進一步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糧食科技發展主動權。加快培育集成突破性新品種。發掘優異稻種資源,構建以基因聚合和基因編輯為核心、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一批集高產、優質、抗性強、適宜機械化于一體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種。
全面提高水稻機械化技術的適應性、高效化、精細化水平。通過發展適應不同稻區種植環境的精細水田耕整地技術、雜交水稻精量機械化播種技術、高效精量機插秧和機直播技術等,全面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全方位構建水稻病蟲害生態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體系。采用無人機高效施藥技術、化學農藥協同增效綠色技術、農藥靶向精準控釋技術、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與風險評估技術、有害生物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等,構建有效的水稻病蟲害生態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體系,促進水稻綠色高效生產。
結合“藏糧于地”,提升稻田基礎地力。持續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啟動南方紅黃壤地力提升計劃,在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同時,通過退化土壤治理、障礙土層改良、輕度污染修復、土壤培肥等,顯著提升稻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