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召開的“2022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科院發布了《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尚未成為科研組織的主體。389家上市涉農企業中有75%左右不具備重點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農業農村部級別的創新平臺及博士后工作站。
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并進一步明確了“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是企業創新的主要路徑。
強化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提升的首要任務,關系到農業強國將來“由誰來創新”“成果如何用”等重大問題。
報告顯示,我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9、2020、2021年創新指數分別為46.85、47.25和47.28。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毛世平介紹,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逐步凸顯,從四個方面看,一是涉農企業已經成為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創新產出能力相關指標接近或高于上市企業平均水平。二是涉農企業正逐步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2021年上市涉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平均規模1.13億元,相比2019年的0.97億元和2020年的0.95億元增長了16%和18%。2021年上市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為2.61%,相比2019年的2.55%和2020年的2.60%穩步提升。三是涉農企業尚未成為創新決策主體,長期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側重以科研院所、高校為主,涉農企業與其他兩類主體融合深度還不夠,57%的上市涉農企業沒有研發經費外部支出。四是涉農企業尚未成為科研組織的主體,389家上市涉農企業中有75%左右不具備重點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農業農村部級別的創新平臺及博士后工作站。
報告建議,應盡快強化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毛世平表示,一是要健全優質涉農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盡快培育一批大型國有涉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支持中小微涉農企業創新發展,鼓勵專業化技術服務平臺企業建立。二是引導中央企業、民營科技型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議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樹立一批農業創新聯合體標桿,總結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模式。三是開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流動機制試點,盡快落實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細則,推廣涉農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四是建議國家、地方政府通過設立創新投入引導基金或參與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形式,帶動社會資本、金融共同投資涉農企業。鼓勵各類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支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及成果推廣。五是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建議將種苗繁育、種養殖基地、技術推廣費用等投入納入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歸集范圍,開辟品種審定、農藥獸藥登記、新型肥料登記等審批綠色通道,支持種業市場主體加強原始育種和修飾性品種創新、權利運用和授權,加大種業侵權處罰。
此外,報告發布了2021年我國涉農領域創新型領軍企業榜單,2021年創新型領軍涉農企業前五強為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瑞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報告還發布了涉農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創新型領軍企業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