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工作推進會上獲悉,我國節水增糧技術研發集成和示范推廣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4.1億畝,全國農業用水量從2014年的3869億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億立方米,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30提高到0.576。
從“噸糧千方水”到節水增糧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而水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基礎。在生產實踐中,過去常有“噸糧千方水”的說法,意味每生產一噸糧食,需要消耗一千立方米水,隨著科技的進步,節水增糧技術的推廣,糧食生產中的用水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然而,水資源匱乏依然是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重大困難之一。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葉玉江介紹,當前,我國65%的糧食主產區缺水問題突出,作物高效用水技術集成化標準化程度低,水分利用效率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同時,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隨著我國糧食生產重心持續向缺水的北方轉移,形成了“南水北調、北糧南運”的格局,加劇了糧食生產布局和水資源分布明顯失衡。因此,在水資源嚴重緊缺的條件下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根據水資源承載力優化糧水布局,“以水定糧、節水增糧”勢在必行。
解決水資源匱乏與糧食增產之間的矛盾,推動科技發展是最重要的基礎。據介紹,中國農科院為此啟動“糧水布局協同優化”重大科技任務,該任務也是中國農科院“主糧產能提升”科技攻關行動的重要一環,“任務目標是在作物單產、地力提升的基礎上,圍繞糧食安全目標和區域節水潛力,通過現有技術組裝配套和集成創新,提出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節水增產綜合性解決方案,為糧食主產區大面積均衡增產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據了解,重大科技任務是中國農科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強化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瞄準農業農村領域關鍵的卡點堵點,聚合資源、聚集力量協同攻關。
農業節水是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重點
農業是用水大戶。中國農科院環發所副所長、“糧水協同”重大科技任務負責人郝衛平介紹,2023年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約62%,在農業用水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占86%。
“農業已經成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重點,也是節水潛力所在。”郝衛平說,“近些年來,我國節水增糧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節水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23年底,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4.1億畝,全國農業用水量從2014年的3869億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億立方米,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30提高到0.576。”
據了解,此次“糧水布局協同優化”重大科技任務由環發所聯合多個研究機構,開展技術協同攻關,目的是通過現有技術組裝配套和集成創新,提出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節水增產綜合性解決方案,開展規模化集成示范與推廣,為糧食主產區大面積均衡增產,實現節水增糧目標提供經驗和借鑒。
“該任務于今年正式開始實施,目前選擇建立了6個示范區,并在示范區選擇試驗點布置技術驗證試驗和集成技術模式示范。”葉玉江說,“此次在河南新鄉舉行工作推進會,一方面為進一步推動重大任務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促進國內相關領域科學家的交流,強化節水增糧技術相關合作,共謀推動多學科融合、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模式,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業節水增效目標。”
為節水增糧打造新樣板
葉玉江表示,中國農科院先后制定了多項“舉院抓大事”,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的措施和保障政策,“未來希望能夠在人才、經費、平臺等各個方面,進一步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形成強大的攻關合力,逐步解決農業科技卡脖子的重大問題。”
節水增糧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之一。葉玉江表示,中國農科院將做好對重大任務的督促指導,對重大任務進行密切跟蹤,做好詳細計劃,明確攻關目標、任務分工、時間節點等,全力推動重大任務的科研攻關。
葉玉江表示,在推進“糧水布局協同優化”攻關中,“未來仍需要科學評估我國糧水協同現狀和糧油作物生產潛力,重點提出實現糧水協同配置和產能提升的重大政策建議。突破水肥協同、智慧灌溉關鍵技術裝備,構建高效節水技術模式,提高糧食主產區水分利用效率,力爭作物增產10%以上,打造節水增糧農科樣板,持續提升我國農業生產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