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育成的抗Bm NPV類型蠶品種是國際上首次育成并得以推廣應用的此類蠶品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華康2號”家蠶養殖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徐安英研究員團隊在“十二五”期間育成的家蠶抗血液型膿病新品種“華康2號”,通過了第五屆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這是該研究所育成的首次通過華南地區審定的家蠶新品種。
“華康2號”是對家蠶血液型膿病(Bm NPV)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強健、優質、高產蠶品種,其對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的抵抗性指標LC50比常規生產品種高3~4個數量級,經濟性狀達到或接近生產品種水平。
“華康2號”于2013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于2014年申請參加了全國蠶品種審定,目前各項指標均符合審定標準。
“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后,可以加大該品種的推廣量,加快該品種的推廣步伐。”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徐安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膿病制約蠶桑發展
近十年來,我國蠶桑業發展啟動了“東桑西移”工程,即將蠶繭主產區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借發展的東風,栽桑養蠶歷史悠久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蠶桑產業近年來成績可謂喜人。
據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09個縣(市、區)中有超過85個從事蠶桑產業,自2005年起已經連續十年發種量和產繭量均居全國第一,2014年、2015年的年發種量均超過700萬張,產繭產量突破30萬噸,無論是發種量還是產繭量均達全國的40%以上。
盡管有如此好的發展勢頭,但由于廣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在養蠶過程中頻發的膿病卻成了制約廣西蠶桑發展的因素之一。
實際上,縱觀全國蠶桑生產,蠶病已成為提高蠶繭產量與質量的很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據報道,目前全國蠶繭生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一般因蠶病減產10%~20%,嚴重的達80%~90%,甚至顆粒無收。
由家蠶核型多角病毒引起的家蠶血液型膿病可謂是對蠶桑生產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病蠶往往呈高節、腫脹等癥狀,皮膚易破,流出混沌白色乳液狀膿汁。徐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病既可經食下傳染,也可經傷口傳染,具有強烈的傳染性。
“在繭絲產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家蠶的抗病能力,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產量損失,是提高蠶桑產業生產力、增加蠶農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徐安英說,“而培育、推廣抗病品種則是不需要增加投資、不需要動力、不污染環境,最經濟、最有效的防病措施。”
十年磨一劍,“十二五”期間,徐安英帶領科研團隊成功培育了經濟性狀優良、對家蠶抗血液型膿病具有高度抵抗性品種“華康1號”和“華康2號”。兩個品種2011年和2013年分別通過了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華康2號”則在近日通過廣西區品種審定。
蠶桑種質資源庫里的發現
那么,“華康2號”是如何選育出的呢?徐安英告訴記者,她和研究團隊在家蠶種質資源庫中獲得一個特異抗膿病基因,并將其轉到實用品種中。
“華康2號”系選擇我國蠶區推廣量較大的夏秋用蠶品種“秋豐”和“白玉”作為受體,用Bm NPV耐受性基因載體品種N作供體,采用雜交、回交、抗病基因純合固定及系統選育而成,耐病力是原系統“秋豐”ד白玉”的12800倍。
“華康2號”適合長江流域夏秋季及亞熱帶蠶區飼養。其特征表現為二化、四眠,孵化、眠起、老熟齊一,食桑旺盛、活潑;蠶體粗大,素斑;抗逆性和抗病性強。在多地試養結果顯示,2011年和2012年單張繭種平均產繭量49千克,鮮毛繭出絲率17.18%,平均粒繭絲長1069.6米,解舒絲長755.8米,解舒率70.66%,纖度2.479D,凈度94.4分。
簡而言之,“華康2號”表現出強健好養、產量高、絲質優等特點,且對病毒病有很高的抵抗力。徐安英表示,該項研究育成的抗Bm NPV類型蠶品種是國際上首次育成并得以推廣應用的此類蠶品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加快新品種的推廣
2015年,“華康2號”在全國十幾個省三十余個縣市區共進行了4萬多張/盒的示范試養,表現出對血液型膿病的高度抵抗性,受到廣大蠶農的一致好評和熱烈歡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例如,2014年在浙江桐鄉的試養試驗就顯示,其對家蠶血液型膿病的抵抗力明顯優于對照種,張種產繭量比對照種夏蠶增加2.95千克、中秋增加5.65千克,平均增產4.33千克,增產11%。繭質也優于對照種,繭絲成績良好。
在今年5月舉行的“華康2號”育繁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華康2號”的育成對增加產業收入、穩定蠶桑生產規模將起到積極作用,建議在全國重點蠶區推廣。
“華康2號”在廣西通過審定,無疑將大大加快其在蠶桑重點產區推廣的步伐,對保證蠶繭生產的穩定、高產,穩定蠶農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徐安英透露,下一階段研究團隊將培育新的優質高產抗血液型膿病品種,滿足我國不同生態蠶區需求。
“運用家蠶抗血液型膿病育種技術體系,繼續將抗Bm NPV病基因導入現行主推品種,培育優質、高產抗Bm NPV病新品種及強健、好養、適合高溫多濕抗Bm NPV病新品種,滿足市場需要。”她表示。
此外,加大抗病品種示范、推廣,為蠶桑產業穩定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也將是團隊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徐安英告訴記者,團隊還將加強華康系列抗病品種抗性機理研究,為家蠶抗病育種提供重要支撐,為鱗翅目昆蟲抗病毒機制提供參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