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致敬,春節堅守崗位的人們
臨近年關,海南三亞鳳凰機場,一批批游客急切地搭乘航班回家。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副研究員劉方,卻從河南安陽匆匆趕來,前往60公里外的崖城棉花南繁基地。
“候鳥”育種專家
劉方來南繁基地是為了繼續“未完成”的工作——育種棉花。
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戰略物資,棉花很“嬌氣”:氣溫低于16攝氏度,它就停止生長。如果“順其自然”,至少需要8年時間才有可能培育一個新的品種,無法滿足生產需求。
于是,科學家們找到了“南繁”這個辦法,每年冬季到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的三亞育種。這樣就能把育種時間縮短一半,做到“一年兩種”,最快4年可以培育一個新品種。
從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員像候鳥一樣南北來回遷飛,被稱為“候鳥”育種家。
到達基地后,劉方換上短袖衫,戴上遮陽帽,和附近的菜農一樣,立馬到試驗地里“干活”。
和劉方一樣,今年將在南繁基地過節的還有史俊芳、王巧蓮實驗員,劉雪英技師和碩士研究生宋云。研究工作像往常一樣,不能停頓。
中棉所南繁基地主任張西嶺介紹,從1983年至今,南繁基地已建成崖城、大茅和荔枝溝3處實驗基地,面積分別為85畝、500畝和38畝。2009年,南繁基地開始建設海南綜合實驗基地,基地已經擁有各類儀器設備305臺套;除了棉花,還可以進行水稻、玉米、大豆,西紅柿等10多個作物的南繁實驗任務。
抓緊一切時間完成實驗
2月2日,星期六。早上8時半。
記者趕到三亞市郊的荔枝溝實驗基地時,劉雪英技師和宋云正忙著做實驗。
“南繁基地育種課題組的專家們來得多,棉花病害課題組一般很少來。但今年北方氣溫低,必須到南繁基地來進行,我們現在要抓緊一切時間完成實驗。”劉雪英說。
在大茅基地,新建成的4個溫室大棚一字兒排開。為什么這么高的溫度還用溫室?南繁基地辦公室主任王業鋒告訴記者,溫室一來可以保護棉花幼苗不受臺風危害,二是可以實現一年種三代棉花的目標,為棉農提供更多更好的品種。
“棉花所南繁基地面積不大、作用大。除建所初期的幾個品種外,我國大部分主力棉花品種都是在南繁基地培育成功的,其中‘中棉所12’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中棉所16’、‘中棉所19’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喻樹迅院士的許多棉花品種也是在這里進行南繁的。”中棉所新任所長李付廣說,除夕夜他也將來基地。
站在科研樓前,王業鋒很感慨:“人手少,任務重,要完成這樣的建設任務,難度、壓力都很大。”他坦言,每天忙到深夜,自己躺在床上卻無法入睡,需要仔細考慮每一個細節。早早起床后,他要把一天的安排逐一記錄在本子上。沒有電工,燈泡憋了,他搬梯子上去換;廁所堵了,他也得去清理。
“棉花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事關2000多萬紡織工人的就業問題,和我國紡織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長期堅守第一線,甘做無名英雄,值得肯定。”李付廣說。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