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農業科學院于2001年提出了新時期發展戰略目標,明確用10年左右時間把中國農科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和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簡稱“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如今,10年過去了,“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本網將分四篇通訊進行連續報道。本篇是第一篇,介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進展情況。
中國農科院提出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瞄準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和前沿,通過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著力建設一批一流的學科、營造一流的創新環境、出一流的科技成果,突破一批前沿的科學技術問題,在世界農業科技界擁有一批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和有競爭力的研究團隊,躋身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行列,為“三農”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10年的建設,推動了中國農科院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圍繞國家需求優化學科布局
10年來,中國農科院進行了學科戰略性重組,形成了作物科學、動物科學、農業微生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農業信息學、農業工程學、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等9大學科群,41個一級學科、173個二級學科,每個二級學科下設若干個重點發展方向(或研究領域)。在學科建設的總體布局下,相應配置高層次科研人才團隊、搭建科研條件平臺,形成學科、崗位、人才、平臺四位一體發展的新機制。
目前,中國農科院已初步建成了重點突出的現代農業學科體系,傳統優勢學科得到鞏固和加強,新興學科發展迅速,一批優勢學科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如植物基因組學、超級稻育種及理論、動物疫病防治等。
以研為本整合謀劃夯實科研基礎平臺
10年來,中國農科院圍繞9大學科群建設,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戰略重組與優化整合,重點加強重大科研平臺、綜合研究中心、科學試驗基地、野外觀測臺站建設。
截至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設“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國家農業圖書館”、“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和“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32個、院級重點開放實驗室52個;國家動植物改良(育種)中心15個、分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1座、中期庫11座,多年生種質資源圃12個;國家級野外臺站5個,部級重點野外臺站24個。擁有國家級質檢中心3個、部級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35個。
此外,科研試驗基地逐步完善,新建了廊坊、新鄉、海南、黑龍江農墾等一批院級試驗園區。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樹立科技創新理念
10年來,中國農科院提煉以“祁陽站精神”為代表的創新文化核心價值理念,創作中外農業科學家畫像、編輯出版《農科英才》,弘揚和樹立獻身科學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團隊意識,營造激勵創新、崇尚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并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制定《中國農科院職工守則》和《中國農科院科技人員道德準則》,從思想教育入手,提高科技人員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進行院所文化形象設計,創作傳唱院歌、所歌,樹立正氣,增強職工凝聚力;建立和完善適應科技創新要求、激勵科技人員創造力發揮、促進院所健康發展的規章制度,以制度規范人、以制度激勵人、以制度發展人。
提升研發能力培育重大成果
10年來,中國農科院共承擔國家及行業各類科技項目(課題)9000余項,獲獎成果70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一等獎10項、二等獎75項,以主持單位獲省部級獎400多項;新審定品種545個,獲專利895項、新獸藥證書65項,取得了超級稻、轉基因三系雜交棉、禽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藍耳病疫苗、雙低油菜、高油大豆、植酸酶玉米、大通牦牛選育、新獸藥喹烯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此外,農業基礎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成果分別在《Nature》和《Plant Cell》發表。首次在世界上克隆出增加水稻穗粒數的水稻高產基因,并據此培育出了高產、抗倒伏的新型超級水稻,這一重大成果在《Science》發表。“中國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對哺乳動物致病性研究”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重視。轉基因抗蟲作物對靶標害蟲種群演化的調控機理和棉鈴蟲的區域性可持續控制理論,研究成果被《Science》雜志以封面文章刊發。開展了棉花、黃瓜、馬鈴薯、白菜等基因組測序,發掘并利用了一批具有重要農藝性狀的新基因,為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保障。建成國家農作物種質長期庫,保存種質資源39萬份,位居世界前列,并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水稻、小麥、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和微核心種質,實現了以5%的種質資源代表90%的遺傳性狀,為進一步發掘新基因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