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色農華海外盜種案引發經濟、金融、證券類媒體發表了許多評論,經常讀到如下一段話:“在國內種業市場中,本土企業市場份額僅占20%左右,其余80%的市場份額正被外資企業瓜分”。類似的話在媒體上以訛傳訛,一些專家也跟著用這些數據進行炒作,似乎大家都這么認可。這個估計恰好顛倒,與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應該糾正。
且不說小麥、大豆等市場化程度低的農作物種子及中國領先的雜交水稻100%使用國產品種,即使轉基因棉花品種的國產率也在95%左右。僅就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玉米種業而言,外資企業品種占國內市場份額不足兩成,大約85%以上的生產面積用的是國產品種。
一些人誤認為市場自由化程度很高的蔬菜種業基本上是國外種子一統天下。按面積計算,蔬菜種子國內品牌的種植面積占市場份額的81%以上,跨國公司只在設施農業的高端市場和個別蔬菜種類占有較高比例,在絕大多數產品市場仍然是本土品種為主導。
我國引進跨國公司的洋品種有利于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豐富百姓的菜籃子,提高商品品質,增強了我國種植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外貿出口,明顯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給中國企業帶來了作物育種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經營理念和種質資源,促進了中國種業的技術進步。
這些是對國內種業市場的基本估計,不能為了突出競爭形勢嚴峻,就把數據搞顛倒。如果對產業的基本形勢做出錯誤判斷,將挫傷投資者信心和誤導社會輿論。這對產業發展顯然不利,應予糾正。投資者面對挑戰和機遇,至少需要判斷未來85%左右的市場資源將怎樣整合及把握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如果跨國種業已經瓜分掉了80%的市場,恐怕投資者就會失去信心。
雖然我國種業在國內市場仍占主導地位,但必須看到我國種業在技術、管理、人才和種質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也正是今后投資和發展潛力所在。我國種業確實面臨很嚴峻的競爭局面。跨國公司推出的新品種深受農民和經銷商歡迎,給農民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育種研發的可持續性和高瞻遠矚的產業布局,這對我國種業的未來發展構成戰略性威脅。分析原因,采取正確應對措施,彌補差距,才能提升我們的綜合競爭能力。
扭轉落后局面
目前的落后局面不是不可扭轉。從表面看,我們的本土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種業發展很被動。但這不表明我們沒有技術能力,不表明我們沒有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而是由于我們的管理體制形成了巨大的障礙,使得內部資源無法整合。
國務院2011年8號文件以后,中國種業越來越加快了資源整合,政府部門的職責是推動種業市場化改革和鼓勵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不要違背市場規律,不要袒護不平等競爭。為此,政府部門當前要做三件事:
首先,保護知識產權,才能保護創新積極性,才能夠激勵非農資本向種業投資的積極性。沒有強大的非農資本與種業的市場經濟相結合,中國種業邁不進現代化的門檻。保護知識產權的本質是保護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
第二,徹底改革品種審定制度,包括終止“綠色通道”制度,才能激發創新積極性。雖然我們曾經寄希望于從“綠色通道”走向市場化,但現在“綠色通道”尚未實施,就已經被計劃經濟特點的行政審批制度所桎梏,成為該領域鞏固計劃經濟和官僚體制的前臺玩偶。目前不考核企業資質和過早泛化卻又匆忙落入計劃經濟陷阱的“綠色通道”,隱含著更大的市場風險,似乎是利益集團故意要陷“綠色通道”的改革思路于險境,所以應該暫緩甚至終止這個制度設計。企業發出市場化的訴求,不但要求徹底改革品種審定制度,也開始質疑“綠色通道”制度的合理性。對此需要重新評估和做出決斷。
第三,防止計劃經濟和官僚體制引導的局部投資泡沫化傾向。總體而言,我國種業投資不足且分散,但局部環節泡沫化卻很嚴重,足以置許多企業于死地,甚至將優質資本置于險境。這不是管理部門愿意看到的,卻是計劃經濟思維所促成的,而且可以被市場經濟所利用。今后要適當弱化國家層面對生產和加工基地的投入,要激勵創新,鼓勵研發投入,實現產業升級換代,這是未來我國種業最重要的競爭需求。
商業化育種遇到障礙,除了是因為上述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和品種審定制度壓抑創新積極性之外,還在于科研管理體制成為絆腳石,這是我國特有的科研生產兩張皮現象。國務院2014年11號文件將理順科研管理體制的內在矛盾,對全國的科研項目實行分類管理和法人負責制,對科研機構實行信用評級制度。沿著這個改革思路,將有可能理順科研管理體制,使企業主導的應用研發與政府機構主導的公益性研究相結合,使科研促進產業發展。這個促進科技體制改革的文件將有利于提振種業投資者的信心。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在種業發展中定位于公益性研發,施行前育種研究和科企合作戰略。這三位一體的公益性定位將引領我國種業的育種研發和創新方向,并奠定技術基礎。
(作者系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