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科研團隊前不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創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術,為第三代雜交制種提供了高效技術方案。該成果論文已于近日在學術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
據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上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制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現階段,作物雜交種創制技術已發展到了第三代。然而,依賴傳統育種方法步驟多,進程慢,通常需6-8年。
科研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結構域進行了定點定向刪除,從而創制了核不育系,并巧妙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確性使之與保持系技術兼容,從而創制出操控型核不育保持系。
謝傳曉說,該保持系具有以下3個特點:一是恢復不育系孢子體雄花育性;二是攜帶的保持系技術元件,僅能通過雌配子向后代遺傳;三是籽粒上帶有紅色熒光標記。他說,同樣的技術策略也可以應用于水稻、谷子、小麥、高粱等作物的雜交育種及制種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