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發首個適宜舍飼化的無角牦牛、發現水稻“自私基因”、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在1月8日舉行的工作會議上,中國農科院首次集中展示了2019年中國農業科技取得的成就。
會議發布的消息顯示,未來三年中,中國農科院將陸續啟動30項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任務,其中今年就將啟動“非洲豬瘟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水稻、小麥、玉米、大豆4種作物、藏糧于技科研攻關”等9項重大任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會議。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多領域基礎性研究取得引領性成果
2019年10月,我國科學家宣布解析了非洲豬瘟的病毒結構,這一成果為非洲豬瘟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動物重大疫病方面,科學家們還揭示了H7N9禽流感病毒適應哺乳動物宿主的機理,為深入了解禽流感病毒跨種傳染做出了貢獻。
中國農科院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中國農科院共發表科技論文6429篇,其中SCI/EI論文3094篇,在《Science》等四大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2篇,其中就包括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機制破解等。
此外,在植物保護、資源環境保護、動物營養等方面,農業科技同樣取得了多項重要突破,如揭示蜂群繁殖投資調節蜂王漿高產機制、發現有機肥替代化肥可協調作物產量和環境的效應、揭示野生布氏田鼠季節性繁殖分子機制等。
密植高產玉米畝產破1500公斤
除基礎性研究領域獲得突破之外,在玉米高產、生豬復養、新品種培育、入侵害蟲檢測等關鍵技術領域,2019年同樣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在品種培育中,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實現玉米示范田測產突破每畝1500公斤。此外,科學家還制定了《生豬復養手冊》,該手冊創建了一套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為生豬撫養提供了有效支持。
中國是世界上牦牛品種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高原地區,既是運輸工具,也是畜牧經濟中重要的部分,2019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了世界首個無角牦牛“阿什旦牦牛”,較其他牦牛品種,它性情溫順、不容易打斗、易飼養、易管理,在自然減少受傷率的同時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于進行舍飼,對青藏高原牦牛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除了新品種培育之外,中國農科院還在防控重大入侵害蟲草地貪夜蛾、創制固體有機肥系列化施用設備等方面取得了至關重要的突破。
藏糧于技打造農科戰略力量
中國農科院成立于1957年,過去60多年中,獲得國際科技獎勵352項,成為國家重大農業科技任務的發起者和主要承擔者。
2013年,中國農科院啟動科技創新工作,至2019年,已經取得重大成效。在口糧與谷物產量及優質化方面,“中嘉早17”“天優華占”等水稻品種推廣面積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小麥育種技術突破帶動大面積示范田畝產邁上800公斤的臺階,玉米密植高產最高達到1517公斤。
在肉蛋奶優質化方面,培育出高瘦肉率和飼料轉化率的北京鴨新品種、培育出11個黃羽肉雞專門化新品系列,創建了奶牛營養調控和規范化飼養體系。
此外,在主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等領域研究,我國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如創建了可永久固定雜種優勢的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獲得了雜交水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從無到有的突破。
將啟動30項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任務
2020年,中國農科院將啟動實施創新工程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任務。聚焦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重點科技攻關,在未來3-5年,揭示一批重大原創新理論發現,破解一批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一批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產品,引領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
據介紹,未來3-5年,將重點推進30項左右重大創新任務,集聚優勢資源、加大創新力度,著力破解一批我國農業科技在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卡脖子”問題和短板,為科技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做出農業科研“國家隊”應有的歷史貢獻。
在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方面,包括作物關鍵基因挖掘、作物分子聚合育種技術、高效固氮生物學等領域。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方面,包括畜禽良種培育、農業重大疫病應急防控、農業綠色發展等。在面向現代農業建設方面,包括經濟作物提質增效、優質乳工程、農產品營養與質量安全等。
其中,2020年將先期啟動9項重大聯合科研攻關任務,包括非洲豬瘟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肉牛豬良種化科研攻關、畜禽用抗生素減替關鍵產品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