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生產不僅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副主委,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鄧乾春就“加強中非油料科技與產業合作,拓展油料多元化供給渠道”的議題發表建設性意見。
近年來,我國油料種植規模、種植業產值和覆蓋農民就業數量均僅次于糧食作物,在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國油料對外依存度高,短期大幅擴種油料面積,提升總產量,提高自給率難度較大。非洲地處熱帶,光熱資源充沛,不僅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合于芝麻、花生、大豆、向日葵等油料種植與生產,而且傾向于出口農產品以增收外匯和改善經濟民生,但科技水平較低,單產水平不高,加快構建中非油料科技合作平臺,支持非洲提升油料生產能力,對穩定國際油料供應,保障我國塑造油料國際多元化供給格局具有戰略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鄧乾春接受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專訪。圖 少君
此次全國兩會,鄧乾春代表帶來《關于加強中非油料科技與產業合作,拓展油料多元化供給渠道的建議》。他指出,鑒于我國油料發展現狀和需求,既要挖掘國內潛力,也要拓展供給渠道,既要發展主要油料作物,也要多油并舉,加強國際合作,統籌保障供給。
“我國對非油料科技合作目前還十分薄弱,缺乏合作平臺和有效的專項支撐,產業對接落地有限。”鄧乾春代表指出,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自歐美個別發達國家的政治因素對以往的全球供應體系帶來嚴峻挑戰,亟待構建國際多元化供應格局,中非油料科技合作現狀與雙方需求不符,成為制約我國油料科技對非輸出的障礙。
鄧乾春代表建議,一是要布局建設中非油料科技產業創新合作平臺,有針對性的開展油料資源、品種、技術、設備、加工、質量安全等科技創新和應用;二是加大中非油料科技合作研發投入,擴大產學研交流,建立從種質資源到品種和示范應用的研發體系;三是建立海關與農業農村部協調機制,優化非洲種質資源入境審核;四是落實部署,設立專屬協調機構,統籌對非農業科技援助、產業開發、進出口貿易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