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玉米市場供需平衡受到影響,畜禽養殖業也因此受到很大沖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楊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玉米市場的正常運行直接關系到肉蛋奶的有效供應,對保障正常的生活秩序至關重要,尤其是發生在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時,要切實發揮好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
階段性供應緊張 亟須補齊四大短板
中國經濟時報:疫情對我國玉米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
楊艷濤:目前農資供應緊張、運輸受阻已得到初步緩解,但是農資供應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在疫情較重的地區仍然存在困難。
從玉米需求看,疫情對目前畜禽養殖業沖擊較大,直接影響玉米飼用消費,預計2020年飼用需求減少900萬噸。短期看,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原料不足、物流受阻以及開工率不足,酒精作為防疫消毒用品,加工需求表現旺盛;長期看玉米工業需求仍呈增長趨勢。
疫情導致國內玉米貿易一度停擺,玉米市場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由于原料運輸困難,玉米產銷區市場價格均出現上漲,對玉米加工企業形成巨大資金壓力。隨著后期天氣轉暖集中售糧,玉米報價還面臨再度下行風險。
中國經濟時報:在我國玉米供應鏈體系中存在哪些短板?
楊艷濤:此次疫情再次暴露出我國玉米供應鏈體系存在的問題與短板,需要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化危為機。一是小農生產造成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脫節。二是糧食生產及儲備的區域布局不平衡。三是“北糧南運”造成跨區流通不暢。四是糧食應急體系亟待健全。
從三方面完善玉米供應鏈體系
中國經濟時報:對完善我國玉米供應鏈體系有哪些建議?
楊艷濤:首先,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及經紀人作用,促進玉米產銷對接。提升玉米種植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能避免糧價波動頻繁的情況,減小農戶利益的損失,還可以提高農民在糧食流通時與企業的議價能力。要對糧食經紀人進行相關培訓,提高經紀人整體文化素質,引導糧食經紀人與購銷企業、國有糧食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發揮國有糧食企業的主導作用,拓寬購銷渠道,積極開展委托收購、訂單收購、合同收購。
其次,統籌調整玉米產業區域布局,促進產業高效率發展。在玉米生產與加工環節方面,在保障玉米主產區穩定供給的同時銷區也要一定的糧食自給率,防范糧食安全風險;在東北地區等玉米主產區合理布局玉米深加工項目,以實現原料就近加工轉化;促進“南豬北養”格局的發展,以減輕“北糧南運”的壓力以及規避飼料糧的流通風險。在玉米區域儲備布局方面,從糧食戰略儲備和西部大開發的角度,考慮在中西部糧食主產區增建擴建一些國家儲備糧庫。同時,可以考慮由東南沿海地區投資在主銷區建立自己專用的糧食儲備庫,以便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與中央儲備庫形成兩輪驅動。在玉米流通體系方面,應當加強鐵路、水路建設,優化鐵路、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鐵路網絡布局,合理調配鐵路運力,加大港口設施投資建設,建設專業化的散糧運輸船隊,布局重點糧食港口碼頭,提升港口運轉的專業化水平。
再次,健全糧食應急機制,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糧食部門要高度重視糧食應急機制的建設工作,強化糧食緊急調運的情景構建,制定糧食調運的應急預案,不斷修訂并完善糧食物流應急預案體系,提升應急機制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簡單、易操作、可執行的糧食調運應急程序,完善工商、交通、質檢等多部門的聯動配合機制,確保突發事件下的糧食快速調動。建立糧食應急儲備基地,支持發展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充分保證農民糧食順暢銷售的同時,重點打造集“產、購、儲、加、銷”于一體的糧食應急保供綜合服務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