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河南省安陽市白璧鎮,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千畝試驗田里,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像小麥收割機一樣的棉花收獲機開進棉田,雪白的棉花瞬間從棉稈上卷進機器。機器來回在地里奔騰,不一會兒,一畝地的棉花被收完了。前來參觀的人和當地棉農看后連連稱贊:“看來棉花以后還得靠機器收獲了!”
“機器收獲是棉花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指著正在收獲的機器說,這是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制的國產采棉機,每小時可以收獲7到11畝,采凈率達到93%,每臺價格30多萬元,僅為進口機型價格的1/10。這種自走指桿式采棉機是一種新型棉花采收機械,可適應不同的棉花種植模式,結構簡單、性能優越,滿足了我國廣大棉區輕簡型棉花收獲的需求,在新疆、河南、山東、河北以及南方棉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機器采收的棉花很快被運回到不遠處的加工廠,經過去雜工藝,送進軋花車間,軋花打包。
李付廣掰著手指頭說,現階段棉花生產用工每畝20個左右,人工費高達每畝1000元以上,占生產成本的一半以上。其中采摘用工占主要部分,長江、黃河流域棉區籽棉人工采收費用每畝達400到500元,以新疆為主的西北內陸棉區,人工采收的費用更是高達每畝660到1300元,占勞動力用工成本的80%,人工成本和植棉效益的平衡點已經被打破,唯有發展機采棉,大幅度降低人工投入,方能提升我國棉花種植行業的競爭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研究員說,全世界大約30%的棉花是機采的。我國棉花機器采收起步晚,大型收獲機主要依靠進口,已經成為制約整個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的瓶頸,大力推進機械化植棉是我國棉花發展的出路。
分享到
[人民日報]走近機采棉
發布時間:2013-10-24
|來源: 《 人民日報 》2013年10月20日 |作者:蔣建科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