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科技合作60年暨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建設10周年成果展示大會在河南省新鄉市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新鄉市人民政府主辦,新鄉縣人民政府、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新鄉基地辦(管委會)承辦,入駐新鄉基地各研究所協辦。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縣政府在會上簽署《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縣合作協議》,發揮新鄉縣作為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科技合作先行者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共同探索科學試驗—成果轉化—產業示范全渠道貫通、產學研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共同打造特色鮮明、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說,科研試驗基地是銜接科研和成果轉化的很好平臺,農業科研離不開試驗基地的支撐和保障。新鄉基地是中國農科院深入主產區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綜合試驗基地,入駐研究所多,科研任務飽滿,院地合作活躍豐富,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這個基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國農科院與新鄉市的科技合作長達60多年。早在1957年,中國農科院留英科學家齊兆生研究員,帶著專家團隊,來到新鄉縣七里營鎮,建立了試驗基地和治蟲保產示范區,研究推廣1059農藥防治棉花蚜蟲技術,帶來了皮棉產量的翻倍增長,從1956年的畝產不足20斤實現了1957年當年的65斤,拉開了中國農科院與新鄉科技合作和試驗基地建設的序幕。
上世紀60年代,農田灌溉研究所從北京遷到新鄉,從此與新鄉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新鄉有關單位協同,開展了大量科研和成果轉化工作。70年代,植物保護研究所下發新鄉9年期間,大批專家云集新鄉,搬回北京后,大量科研任務仍在新鄉縣七里營鎮的試驗基地繼續實施。90年代,作物科學研究所因矮敗小麥育種結緣,入駐新鄉縣,2003年在七里營鎮籌建矮敗小麥育種基地,隨后發展為多團隊入駐的研究所試驗基地。進入新世紀,中國農科院主動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強與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合作,為新增千億斤糧食做貢獻,2009年選址新鄉縣七里營鎮,利用植保所、作科所試驗基地基礎,建設新鄉綜合試驗基地。
60年來,中國農科院在新鄉做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已經有2位被遴選為院士,獲國家級獎勵的成果10多項,省部級獎勵100多項。其中,1957年-2009年的50多年內,產出新成果百余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培育出國家首個轉Bt基因、抗黃萎病棉花品種。2010年以來,產出新成果2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榮獲專利150多項,培育通過審(鑒)定各類新品種150多個,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
另一方面,中國農科院的科學家就蹲在田間地頭,和基層農技人員和群眾在第一時間解決遇到的所有難題,將引進的新成果試驗推廣,將新鄉縣變成全國農業新成果的試驗田。這也使新鄉縣農民收入遠遠高于其他地方,很早就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完成了新鄉縣農業產業最早的原始積累。完成農業原始積累的新鄉縣,率先進行改革開放,利用原始的積累開始發展工商業,1993年,新鄉縣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118個縣市排名第2位,全國排名第72位,是河南省第2個全國百強縣。
目前,僅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每年可以為當地創造1000多個勞動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產出的成果已在新鄉縣周邊逐步輻射,形成了包括大田作物、鮮果、干果在內的50余個新品種的試種、示范區域,累計應用示范農業新技術累計200萬畝,以科技為引領的產業輪廓逐步形成。如今,新鄉縣已成為新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是全國和河南省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是河南省第一批科技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河南現代農業科研重地。
與會人員參觀了中國農科院新鄉基地,對現代化灌排設備、果樹瓜類、小麥新品種新技術以及農業有害生物防控進行了試驗觀摩,并聽取了桃產業科技創新和林果業產業發展、智能灌溉與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