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頂天立地”的發展戰略,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引領農業科技創新,著力解決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十八大以來,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中國農科院共獲得國家獎34項,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27篇,審定新品種近千個,新農藥、獸藥證書110項,授權專利3700余項,“頂天立地”成果亮點紛呈。
種質資源保護實現新跨越。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學原始創新、作物育種及其生物技術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農科院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方面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遺傳資源體細胞庫,收集保存110個品種6萬多份畜禽資源體細胞、609個特種經濟動物品種和9萬多活體、2萬多株微生物資源,完成了主要畜禽經濟性狀遺傳解析。建成了全球第二大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長期保有量超過47萬份,并對種質資源開展精準鑒定與深入挖掘,完成主要農作物育種性狀的分子解析,挖掘出重要功能基因,篩選創制了水稻、小麥、大豆、棉花、油菜、蔬菜、果樹等農作物新種質材料800多份,實現了由被動保護向主動保護的新跨越。有力推動了我國從資源大國向資源強國轉變。
生物組學研究占領國際制高點。新興生物組學研究是當前國際學術界的重點和熱點領域,中國農科院把握國際生物科學前沿,搶占科技制高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重大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牽頭開展了水稻、馬鈴薯、白菜、黃瓜、番茄、小麥、棉花、油菜等基因組測序,構建了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微核心種質和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同時發掘優異功能基因,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為分子育種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也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新品種選育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了一大批優質、高產、專用的農作物新品種,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育成的“中嘉早17”“中浙優1號”水稻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選育的85個雜交稻新組合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億畝;“中麥895”“中麥175”小麥、“中單909”“中單856”玉米成為我國主導品種,“中黃13”“中黃39”大豆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中油雜11號”油菜含油量屢創世界新高;“中棉所49”棉花推廣面積多年穩居全國前列;“中甘”系列甘藍推廣面積占北方地區甘藍生產面積60%以上;油桃系列新品種占我國油桃種植面積的80%以上;利用我國獨特的資源,培育出“高山美利奴細毛羊”、北京鴨配套系、“中蜜1號”配套系等肉牛、奶牛、豬、羊、禽等主要畜禽新品種,打破國外畜禽品種壟斷格局,改變了我國主要畜禽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
病蟲害防控研究扎實推進。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研究取得突破,摸清了南方黑條矮縮病發生規律,掌握粘蟲、草地螟等遷飛性害蟲遷移路線,為我國重大病蟲害的預警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研制出首個植物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以及農用抗生素武夷菌素、木霉菌、捕食螨等系列綠色防控技術與產品;研制了農藥減量使用技術與設備,開發了微囊緩釋種衣劑、無人機噴霧設備等;開展了重大檢疫性害蟲防控技術研究,探索建立我國植物檢疫性害蟲的“防火墻”和防控技術體系;研發了土傳病蟲害防控的技術和產品,在草莓、生姜、大蒜、山藥等高經濟附加值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解決了作物連作技術難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動物疫病研究引領新方向。在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深化。在基礎研究方面,揭示了重要動物病原感染、免疫、致病和跨種傳播機制,實現了動物疫病防控理論的重大突破。在疫病防控方面,針對我國畜牧業生產中的主要畜禽種類,研發系列高效疫苗,有力保障了我國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針對多發重發疫病,研制出多種診斷試劑盒,為疫病快速診斷快速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智能化農機裝備研制不斷推進。突破水稻栽植和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收獲等農業機械裝備領域的技術瓶頸,解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著力攻關農業技術裝備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現代農藝措施相配套的高效多功能耕種、航空施藥等智能化裝備,推進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創制一批農業生產急需的重大裝備,提升農業設施設備可靠性;研發高效的節水裝備和自動化灌排設施;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裝備上的應用研究,提高智能化水平。
重點區域資源環境保護初見成效。突破節水、節地等資源節約共性關鍵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保護和培育東北黑土地、南方紅壤等耕地資源。研發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關鍵技術與設備,探索不同時空尺度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開展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從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環節,研發出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重金屬污染全產業鏈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研發旱作節水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發明低成本、易降解系列緩釋肥料,推動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有力。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污染控制等環節,開發了一批實用技術和設備,有力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保障能力與水平。研發的分子印跡特異性識別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能夠同步檢測5大類農產品的300多種典型化學污染物,為開展農產品快速檢測提供了有效支撐,在黃曲霉毒素和“瘦肉精”等突發事件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展了全國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底數調查監測,構建了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動態數據庫,及時掌握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變化趨勢,為重金屬污染監測提供了科學依據。開發的重金屬污染鈍化技術與產品,使稻米中鎘等重金屬含量可降低50%以上,并篩選出了5種專門針對南方重金屬污染區域的低富集水稻品種。
農業智庫作用凸顯。為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農科院充分發揮專家團隊資源豐富的優勢,在農業科技、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等領域積極開展宏觀戰略研究。圍繞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農產品市場監測、農業基礎性大數據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為中央的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制定我國農業發展規劃、調整產業政策起到智囊團的作用。
強化農業“走出去”科技支撐。跟蹤掌握國際農業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開展國內外遙感衛星的影像數據分析,收集挖掘全球農業數據信息,研判全球農業發展趨勢。創建的多源多尺度農作物遙感監測技術體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構建反映全球農業信息的服務平臺,提升預測預判能力。研究農業“走出去”的科技需求,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裝備和科技服務“走出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增強我國全球農業資源掌控能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