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13日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聯合國內高校科研團隊,揭示了茶樹中兒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茶葉中兒茶素占干重的12%以上,多項研究已證實兒茶素有延緩衰老、抗腫瘤等顯著的生理活性。然而因其結構的高度極性和不穩定性,導致其在人體內生物利用率較低。甲基化兒茶素是兒茶素通過甲基化修飾而形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其穩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明顯高于常規兒茶素,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其具有顯著的抗過敏、降血壓、調節腸道菌群等生理功效,但目前催化甲基化兒茶素生物合成的關鍵氧甲基轉移酶仍未被鑒定出來。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金基強表示,針對上述問題,科研團隊通過構建遺傳分離群體、運用多組學技術,發掘鑒定出了兩個關鍵酶,并闡明了高甲基化兒茶素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團隊還成功解析了兩個酶的蛋白晶體結構,揭示了兒茶素甲基化所需的關鍵氨基酸。相關研究為茶樹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高甲基化兒茶素茶樹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解析茶樹其他的重要經濟性狀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