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氯化石蠟是如何進入食物鏈并遷移轉化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開展了畜產品以及飼料中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污染特征研究,解析了污染來源,進一步揭示了氯化石蠟在“環境—青貯飼料—奶牛—生鮮乳”生產鏈條中遷移轉化規律,評估了暴露風險,為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動物性食品生產鏈條中的遷移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和《危害物質學報》(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質標所研究員蘇曉鷗介紹,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氯化石蠟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高達百萬噸,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由于短鏈氯化石蠟具有高毒性、難降解,并能夠在食物鏈中富集放大的特點,于2017年被列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際上相關研究集中在中、短鏈氯化石蠟的生態毒性和環境行為等方面,而氯化石蠟如何進入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如何遷移轉化仍是研究“盲點”。
研究發現,飼料塑料包裝材料中存在較高含量的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含量,進而發現時間和溫度是影響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從塑料包裝材料向飼料中遷移的關鍵影響因素;而青貯飼料中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區域環境污染。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5466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19.12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