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者參觀高葉酸玉米
與會者參觀高葉酸玉米
近年來,在中央政策的指引激勵下,各級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多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新時代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相比,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345萬最后一次,成交!”隨著注冊拍賣師吳碧月話音一落,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重重地落下了拍賣槌。近日,在四川成都舉行的首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山東菏澤采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345萬元拍得由中國農科院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研發的高葉酸玉米種子1萬畝的推廣許可權。
這是本次大會創新性地以拍賣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交易。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是決定創新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在開幕式上說。
記者在大會上了解到,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正在探索新模式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為精準對接搭建平臺
作為大會亮點活動之一的拍賣環節,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兩家科研單位分別對營養型高葉酸玉米、高胡蘿卜素甘薯、高花青素甘薯等18項營養型農產品推廣許可和“CCIA”品牌高品質棉花的高端紡織品服裝進行了現場拍賣。40余家企業參與拍賣,總成交額2903萬元。
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研究所、地方農科院、涉農高校等22家機構進行了24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路演推介。推介內容涉及種植、養殖、智能機械、農產品加工、資源與環境、農業信息化等領域,涵蓋了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等高科技含量的農業科技成果。
在技術需求環節,12家四川農業企業根據自身產業規模、公司發展方向、遇到的技術難題以及預投資項目金額發布了技術需求,并在現場與成果推介方進行了直接的溝通交流與對接,達成初步合作意向60余項。
“農業科技成果路演拍賣及供需對接會是一種形式,不僅讓各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推介和需求發布的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有看點,更重要的是為各院所高校和企業增進了解、建立聯系、精準對接搭建一個平臺,更為各科研單位、高校的先進科技成果在四川轉化落地奠定基礎。”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馮艷秋告訴《中國科學報》。
大會期間,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代表大會組委會和專家評選組發布了100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和1000項優秀農業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種326項、新技術455項、新裝備92項、新產品177項、其他技術成果15項。
唐華俊指出,近年來,在中央政策的指引激勵下,各級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多途徑加強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新時代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相比,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我們的科研立項產業對接性還不強,技術對接市場有效性還不夠,成果轉化的通道還不暢,轉化人才隊伍的建設也相對滯后,等等。迫切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構建高效的成果轉化平臺,促進創新主體與成果應用主體雙方充分溝通,全面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唐華俊說。
技術創新滿足市場需求
“我們與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華南理工大學合作,用優質甜玉米作原料,采用NFC非濃縮還原工藝,直接鮮果榨取,瞬時高溫滅菌,無菌冷灌,生產的純粒鮮榨玉米汁很受市場歡迎,每月銷售額達200萬元。”深圳市一家玉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天亮說。
記者了解到,企業主動尋求科研機構技術支持的形式,已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市場中逐漸增多。
ALLYOH公司骨干由我國港澳臺地區有留學經歷的“90后”組成,憑借中西方文化交匯和綠色、環保、健康理念,結合時尚、潮流以及創意做產品。該公司董事長李慕驊告訴《中國科學報》,公司2018年正式進入國內市場,與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茶葉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所)建立聯系,并在2019年初正式簽署戰略伙伴合作協議。
“他們很年輕,能給我們研究機構帶來最新的市場需求信息,然后我們利用研究所多年的技術積累,以及茶葉、茶梗、茶花、茶籽等全產業鏈資源,進行精準的科技創新和多元化的產品創制,再經過他們團隊時尚、環保、簡約、適用的設計包裝,與生產方三方聯程出品,推向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推動產業發展。”茶葉所茶葉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團隊的推廣負責人陳建新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一種創新。
李慕驊舉例說,現在的年輕人希望享受茶葉,但是不太接受傳統的泡茶方式。于是他們想開發一種可用冷水泡茶的產品。茶葉所開發的冷泡茶葉進入了他們的視線,該產品在常溫下,甚至加冰塊后3~5分鐘能沖泡出一杯茶,滋味鮮爽、香氣高純,適合年輕人飲用。
而另一項技術“高香冷溶速溶茶系列產品及其制造技術”以500萬元轉讓給福建三安集團后,一期生產線在安徽金寨投資1.2億元,是國內首條自主設計的全自動化高香冷溶速溶茶產品制造生產線,預計銷售額10億元。ALLYOH公司采購其生產的茶粉應用于食品與瓶裝飲料中。
陳建新告訴記者,這項技術針對市場需求的轉變,在系統研究茶葉風味成分浸出特性基礎上,采用多項創新性技術,創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產品可速溶于4 ℃冰水,品質接近原茶風味,富含生物活性保健因子。
從研學產到產學研
野生羊肚菌被譽為“食品之冠、菌中之王”,是產量稀少、采集十分困難的珍貴物種。四川金地田嶺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羊肚菌領域唯一入股的合作單位,擁有全國最大的羊肚菌菌種生產能力。數年來與四川農科院強強聯合,通過“資本與科技融合”的戰略,逐漸探索出一條以羊肚菌為特色的高端食用菌產業化之路。
“實現產學研結合我們說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年,但現在大部分還是研學產結合,生產和科研兩張皮,科技供需失調、轉化失速,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所以要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從研究什么、推廣什么,變成生產什么、需要什么就去研究什么,推動產學研分離變成產學研的融合。”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在開幕式上說。
此次大會上,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與內蒙古塞飛亞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柄全簽署了“抗3型鴨甲肝病毒的鴨專門化品系選育方法”專利許可意向,轉讓金額為1000萬元。
據統計,每年鴨病毒性肝炎對我國肉鴨養殖業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元,養殖企業或農戶每年用于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費用高達2億元。
侯水生告訴《中國科學報》,鴨甲肝病毒基因3型是目前導致雛鴨病毒性肝炎發生的主要病原。他帶領團隊研究創建了“抗3型鴨甲肝病毒的鴨專門化品系及新品種的選育技術與方法”,其培育的北京鴨新品系,在病毒感染試驗中的成活率由原始群的不到30%提高到95%以上,商品代肉鴨在抗病性能和生產性能方面均表現優異。
這項協議簽訂的背后,是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礎。
侯水生說,2012年以來,雙方合作開展了瘦肉型北京鴨育種工作,建立了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典型院企合作模式,實現了強強聯合。侯水生認為,協議的簽訂代表著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