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孫坦11月28日在于山東東營召開的的第二屆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高峰論壇上表示,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全世界包括發達國家普遍存在一種“潛在饑餓”,即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攝入不足的狀態;應對潛在饑餓,繼承并創新我國悠久的食藥同源傳統,可以大有作為。
孫坦解釋,“所謂潛在饑餓是指什么?”指的不是吃不飽,而是吃不好。吃不好不是說雞鴨魚肉等食材的缺乏,而是由于全球化和產業化的發展,人類可食用食物的多樣性在迅速衰減,導致大量的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攝入不足。他談到,美國所有的超市都會有大片區域在賣可提供微量元素的保健品,而我們主要靠藥物補充。
他強調,在這方面,我們盡管傳承了悠久的食藥同源傳統,但是缺乏對其基本原理的現代科學解析,更缺乏建立在技術進步基礎上的產業創新。
孫坦由此提出,把握食藥同源產業的發展需求,瞄準產業發展的重大、核心和關鍵科技瓶頸問題,共同做好“十四五”食藥同源產業科技規劃,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裝備。要按照問題導向、科技引領、產業驅動、政府支撐的模式,走出創新、創造、創業協同發展,構建產學研一體科研鏈。要充分利用“產、學、研、用”優勢,打造風險利益共同體,聯合開展食藥同源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開展關鍵技術適用性集成以及系統技術產業化應用,形成專業化的新資源食品研發團隊與生產制造企業群,依托項目實體,帶動整個食藥同源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