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減少水肥藥增產又增效
若不是親眼所見,你一定想象不到,種水稻居然可以像種麥子一樣,不用大水漫灌、水淹種植,也能實現高產高效。10月18日,在位于浙江省諸暨市王家井鎮新南村中國水稻研究所“單季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的千畝示范方里,一株株水稻裹挾著飽滿的顆粒,宣告著今秋的這一場“綠色”的豐收。
“傳統的水稻栽培,一般都用大水漫灌,不僅耗費水資源,還容易污染環境。而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則讓農民像種麥子一樣種水稻,省工、節水、環保,還不影響產量。”中國水稻所研究員陶龍興向記者介紹,這項技術輕簡方便,農民易學易會。每畝可節省灌溉用水30%,節本增效150元。“我國目前有3.5億畝的灌溉稻田可以實施這項技術。一旦運用,節水增效的潛力很大。”陶龍興說。
“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是我們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模式的一項核心技術,當然,我們還集結了其他先進的技術,充分體現綠色、高效。”據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介紹,2015年,由中國水稻所牽頭,選擇該所水稻新品種“春優84”和“春優927”,集成了超級稻區域化高產栽培、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兩壯兩高”、機插水稻輕型無土基質育秧、土地激光平整、水稻包衣及預處理、機械化田間管理、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水稻全程營養支撐等9項技術,形成了單季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
王家井鎮新南村村支書、新南糧食專業合作社是集成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在理事長周渭興看來,集成模式的運用,讓合作社的稻田種起來更省心,更有技術含量,也更為綠色環保了。“你看,這兩片稻田,一邊是用過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的,另一邊則沒有。區別很大。”站在稻田邊,周渭興拔下兩棵不同的稻穗展示給記者看,只見打過“植物疫苗”的水稻果實飽滿金黃,而沒打過的另一棵則有些干癟,有的甚至還發黑。
“發黑的就代表植株染上了稻曲病,這種病沒辦法治,只能預防。而‘阿泰靈’就相當于是‘植物疫苗’,它能促進水稻生長和誘導對病害的抗性,增強它們的抗病能力。一般情況下,它有66%的防治效果,能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率達25%。”站在一旁的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邱德文向記者解釋道。
除了“麥畦式”濕種栽培、噴施“阿泰靈”,事實上,集成模式中的“綠色”技術還有不少。比如用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蟲情,在稻田周邊種植芝麻喂養天敵,核心區每畝稻田放養雛鴨,利用鴨子捕食等行為達到除蟲、抑草、松土肥田作用等等。據測算,通過這些綠色精確防控措施,在增產前提下,每畝稻田減少化肥施用量5%左右,減少農藥使用量30%以上。
作為試驗示范第一年,集成模式的示范成效已初步顯現。根據當日專家測產數據顯示,在增產上,“春優84”千畝平均理論產量達到910公斤,比當地的主栽秈型雜交水稻品種“中浙優8號”每畝增產205公斤,折產后實際收割產量平均每畝增產175公斤,增產接近30%,“春優927”百畝示范田理論產量也達964公斤。從節本增效上看,加上節水和節肥省下的成本,每畝節本增效可達300元。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對該集成模式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生產模式通過建立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實現了品種與技術的配套以及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從實際效果來看,它實現科研單位和農戶的雙贏,這是未來水稻種植的趨勢。”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