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設計:張曦)
近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的進展成效。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隔四十余年,本次土壤普查基于哪些現實考慮?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類型、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的利用結構和耕地的利用方式跟四十年前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亟須掌握當前土壤質量的狀況,為土壤科學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江蘇省農科院舉辦全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外業采樣技術培訓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完成國家級數據庫搭建
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布,自2022年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正式啟動以來,共采集樣點287.2萬個,采集樣品311萬份,目前,已完成國家級數據庫搭建。
據介紹,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農業農村部共組織3萬余家單位40余萬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個縣,足跡北至漠河、南至三沙、東至黑瞎子島、西至帕米爾高原,對約110億畝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驗。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表示,這次普查的全過程、各環節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云計算等技術,做到全國一盤棋,實現查得準、查得快。
這次普查還推進專題調查,在鹽堿地集中連片、面積超過10萬畝的198個縣完成了重點區域鹽堿地資源調查。目前,正在全面推進766個縣的鹽堿地土壤專題調查。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布設了2100個國家級土壤生物專題調查典型樣點。今年10月底,已完成全部外業調查采樣工作。
2023年10月1日,山東省聊城市,工作人員在采集土壤樣品。
堅決查處土壤普查弄虛作假行為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有力有序推進土壤普查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加快完成內業測試化驗任務,指導地方扎實開展外業、內業質量分階段驗收,堅決查處弄虛作假行為。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同時闡述了此次土壤普查的重點任務。張佳寶表示,土壤普查是對土壤進行全面體檢,旨在查清土壤質量變化的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需通過開挖土壤剖面和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實驗室化驗以獲取準確結果;外因方面,則需調查土壤植被狀況、利用方式與強度、地形地貌以及光溫水熱條件等。普查結果將以數字檔案和實體樣品的形式保存,并形成一系列土壤圖。
他進一步介紹,此次土壤普查主要包含五大重點任務:
一是查清土壤現狀,摸清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包括土壤質地、有機質、酸堿度和養分元素等,并對全國典型土壤類型進行生物性狀調查。通過了解這些性狀,有助于因地制宜地保護和利用土壤資源。
二是查土壤類型,在1米深的土體中調查不同深度的土壤層次性狀特征,辨別其類型。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生產性能和改良難度,這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
三是查土壤利用狀況,充分掌握當前利用狀況,包括立地條件、農田基礎設施狀態、種植作物、化肥農藥投入以及產量水平等。通過對比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土壤性狀變化,篩選出高質高效的投入產出模式,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四是建立土壤檔案,即建立土壤資源庫,包括土壤數據庫和樣本庫。土壤數據庫將為每個樣點和每種土壤建立詳實的身份檔案,而土壤樣本庫則作為土壤的“時間膠囊庫”,將長期保存約1000萬份土壤樣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土壤樣品庫,以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五是制作土壤圖集,檔案記錄的是樣點個體信息,為實現土壤資源的精準利用和管理,還需由點到面進行分類、分區、分級制圖。圖集包括基礎類型圖集和應用類圖集,這些圖集將成為支撐農業生產和土壤管理最直接的依據,實現因土施策、掛圖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