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葡萄園、蘋果園,劉濟偉面向果農,不厭其煩地講,手把手地教。中國農科院供圖
2016年,河北省阜平縣新發展晚熟桃種植4400余畝,蘋果4600余畝,葡萄1000余畝,禮品西瓜150余畝,改接水果棗10000余畝;2017年將再新增3.5萬畝,未來帶動當地群眾戶均收入可達1.2萬元。
一個個數據背后是心系革命老區的情懷,是對扶貧攻堅事業的投入。這份工作由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林果專家、掛職阜平縣副縣長劉濟偉主要負責。整整三年,他將心血付之于巍巍太行山、潺潺胭脂河,他相信“阜平人民有光榮的過去,更會有燦爛的未來”。
走遍全縣定規劃
南灣村黨支部書記李蘇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還記得劉濟偉第一次來本村召集群眾開動員會時的情景,“我那時的態度是可信可不信,而老百姓壓根就不信。今年種樹明年結果,怎么可能?”
信什么?原來,為了深入了解阜平當地林果產業發展現狀,劉濟偉深入鄉鎮、農村和群眾座談交流,查閱資料,撰寫總結報告,分析林果市場需求,經常兩三個月不回家。初到阜平時已經錯過了農業季,但半年時間里,劉濟偉就已走遍了全縣13個鄉鎮的209個行政村。
他發現,阜平縣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現狀良好,山地冷涼氣候條件獨特,具備打造生態、優質、高效、特色現代林果產業典范的條件。
“結合阜平實際地理氣候條件,按照阜平縣林果業長期規劃,考慮當地群眾意愿,我建議發展以蘋果、晚熟桃、葡萄等為主的果樹種植,充分發揮當地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努力打造京津冀地區優質特色果品生產供應基地。”劉濟偉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過去種植玉米,畝產超不過1000元;種植大棗,由于管理粗放、模式落后,效益低下。劉濟偉希望改變這一現狀,提出了“集中建設西部高山蘋果種植、中北部晚熟桃種植、東南部葡萄種植三條林果種植產業帶”的發展目標。
為破解資金難題,在劉濟偉的主導下,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阜平縣林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參與林果產業發展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均可享受金融惠農政策,獲得貼息貸款;此外還有政策性補貼和農業保險等保障。
明晰產業發展思路,出臺扶持政策,劉濟偉又一個村一個村地去做群眾工作,希望他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對調整林果產業結構予以理解和支持。
“我認為他的群眾工作之所以能調動起來,一是扎得住,二是技術好。”阜平縣縣長劉靖告訴記者,現在劉濟偉到村里去,準被村民當偶像一樣團團圍住,而不會再說他“吹大話”。
產業發展講科學
“阜平林果產業要發展壯大,急需解決種什么、如何種、怎么銷的問題,也就是說,必須抓好品種、技術、市場這三個重要因素。”劉濟偉說。
在品種選擇上,西部山區海拔較高、溫差較大、氣候涼爽,有利于果實著色和糖分積累,適宜發展高山蘋果種植;中北部軟低的丘陵地帶,交通便利,通風光照良好,地面多為帶砂性的黃壤土,晚熟桃樹品種表現更佳,結果性能好,質量風味上乘;東南部胭脂河畔,地勢平緩,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一定規模的葡萄種植。
最初劉濟偉自己承擔了大部分技術指導工作。2015年3月,他指導固鎮村建設葡萄種植示范園,從果園選址到現場施工都全程參與。同年,辛莊村建立了縣里第一個禮品西瓜種植示范園,成功種出了富硒禮品西瓜,也是他指導的。
隨著產業發展,建立一支全縣林果產業技術隊伍迫在眉睫。2016年6月,阜平縣成立了林果特色產業專家服務組,每種果樹聘請1~3名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每天在縣內巡回指導,提供一對一的全方位技術服務,并定期組織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提升果農果樹種植專業知識。
來自山西臨猗的魏有奎是專家服務組的一員。“‘精準扶貧、技術過硬、融入群眾’是劉縣長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我們專家的要求。羊道村,顧名思義羊走的狹道,我們照樣上山入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再帶出一支‘不走的工作隊’。”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面向市場,晚熟桃就是錯時營銷的一個選擇。劉濟偉認為,縣里早期發展的瓜果種植示范園產量不大、品質優良,不存在銷售困難。但隨著縣內林果產業大面積發展,產品的銷售就必須樹立品牌意識,走出去開拓更大的市場。
“今年在王林口鄉建設了一個大型水果交易市場。下一步,我計劃推動建設一支阜平縣的專業營銷隊伍,專門對接市場,建立穩定高效的銷售網絡,解決產品銷售難題。”劉濟偉繼續忙碌著。
傳經送寶共致富
“我外出回來后工人告訴我,劉縣長又在我們果園里忙活了半天,這是常有的事。”阜平縣溪谷果樹種植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建利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談道,“我特別信賴劉縣長,跟著他又學技術又學精神。”
劉濟偉想起吳建利當年把該結果的櫻桃樹種成了綠化樹,愈發覺得幫助農戶掌握林果種植技術、提高種植效益是當務之急。
為盡快見到效益,經過實踐探索,劉濟偉將過去桃樹的“三股六杈十二個頭”樹型改為“Y字形”樹型栽培模式,通過增寬行距、縮短株距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每畝地栽培數量比過去翻了一番,既增強了透光性,便于機械化作業,又使產出的果品優質,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
除了先進栽培模式的推廣,施肥、剪枝、病蟲害防治、套袋等常規技術,劉濟偉事必躬親。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果農,不厭其煩地講,手把手地教。“劉縣長說什么時候出什么效果,到時就真的驗證了。”吳建利說。
為了樹立典型,劉濟偉還指導建立了幾個高標準瓜果種植示范園,引入了適宜的優良品種,制定了生產技術規程。2016年,示范園葡萄首年掛果畝產就達到700多公斤,在周圍縣市葡萄批發價格只有每公斤3元的情況下,這批葡萄售價達到每公斤20元,仍然供不應求。
果農和農場主的一個個咨詢電話,成為了劉濟偉的工作任務:不分白天黑夜,他總是隨叫隨到。他常說,技術服務面對的是廣大農民群眾,只有撲下身子,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才能贏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三年來,他堅持自己能到的地方,就自己去;能在田間搞的培訓,就不讓群眾跑腿到縣城來;自己能解決的事情,就不勞煩別人。
“是劉縣長讓我們由種玉米變成了種果樹,由果樹管理‘門外漢’變成了掌握技術的‘土專家’,由畝收入不足千元變成了上萬元。俺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廣大果農從心眼里感激這位“林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