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家主導的馬鈴薯基因組測序工作已完成。這項成果為培育高品質馬鈴薯品種鋪平了道路,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馬鈴薯基因組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馬鈴薯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作物,對全球糧食安全的作用日益重要。2006年,來自14個國家的29個機構聯合成立了“國際馬鈴薯基因組測序協作組”,其中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
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該協作組發現,馬鈴薯基因組包含約3.9萬個基因,幾乎是人類基因數量的兩倍。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博士黃三文說,有了全基因組序列圖,將加速馬鈴薯新品種的培育,原本需要10年至12年的育種過程有望縮短至5年左右。此外,它還有助于培育抗病、高營養、高產等優良特性的馬鈴薯新品種。
黃三文說,馬鈴薯基因組非常復雜,自然條件下栽培的馬鈴薯為四倍體,即擁有4組染色體,難以進行測序,這導致協作組成立初期舉步維艱,直到后來中方提出三個改進,協作組才得以“起死回生”。
這三個改進分別是:以單倍體馬鈴薯為材料來降低基因組分析的復雜度;采用快捷的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采用新一代測序技術以降低成本。此后,協作組把絕大部分資源集中在中方主導的單倍體基因組測序項目上,整個項目的進程大大加快。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目前種植面積近9000萬畝,總產量約900億公斤。然而,由于缺乏適合中國氣候條件和栽培方式的優良品種等原因,中國馬鈴薯單產水平剛到每畝1000公斤,只有荷蘭的三分之一。不過,在全基因組設計育種上,中國已和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協作組發起人之一、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指出,目前馬鈴薯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的構建和分子設計育種體系的開發是關鍵,亟需得到各方的支持,同時要加強與常規育種的結合,從而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林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