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記者從在密云召開的全國成熟蜂蜜高效生產現場觀摩會和成熟蜂蜜專項技術交流會了解到,針對我國“兩箱體、勤取蜜、取稀蜜、濃縮蜜”的傳統蜜蜂飼養方法及蜂蜜生產加工方法,生產出的蜂蜜產量低、質量差,蜂蜜的營養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養蜂者的收入上不去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在多箱體成熟蜂蜜生產技術上取得突破,在成熟蜂蜜優質高效生產、成熟蜂蜜與濃縮蜂蜜、摻假蜂蜜鑒別、成熟蜂蜜營養功能評價方面進行了艱苦攻關,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取得了顯著成效。
養蜂問題頻頻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所長彭文君說,我國是養蜂大國,但不是養蜂強國,養蜂的生產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傳統的養蜂,蜂群經常轉地,長途跋涉,蜜蜂損失大,蜂蜜產量低,質量差,勞民傷蜂又傷財。
據介紹,我國養蜂機械化程度低,轉運蜜蜂時,裝車卸車,非常辛苦;拉著蜜蜂,長途跋涉,連夜趕路,人很疲勞;南征北戰,風餐露宿,一年到頭奔波,顧不了家;有可能會遇到暴風雪、山洪、車禍等,有很大風險;長途運蜂,對蜜蜂影響很大。這些都是養蜂人的真實寫照。
彭文君介紹,很多人已經習慣弱群春繁。是指為了給春季蜜源培育足夠的適齡采集蜂,很多人在外界氣溫還比較低的時候,在大宗蜜源植物開花之前,幾十天,甚至兩個月就開始對蜂群進行保溫包裝、獎勵飼喂,提前開始了春繁,希望通過提前春繁,培育大量新的適齡蜂,奪取蜂蜜的豐收。
開始春繁時,不僅要給蜂群內外保溫,還要把越完冬剩下的三四框的蜜蜂,緊縮成一個巢脾繁殖,時不時給蜜蜂進行獎勵飼喂,刺激蜂王多產卵,加速蜂群繁殖。
彭文君說,其實這樣的養蜂方法,即弱群過早春繁,未必真的能夠豐收高產。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蜜粉源植物非常豐富,尤其是春季大面積油菜、荔枝、龍眼、柑橘、杏、柳樹、紫云英等相繼開花,正是蜜蜂采花釀蜜的好時候。而弱群春天慢慢繁殖,耽誤了春天采蜜,錯過了春季蜂蜜豐收的好時節。
記者了解到,春繁、秋繁,用白糖水獎勵飼喂蜜蜂,越冬前突擊用白糖水喂蜜蜂作為蜜蜂越冬飼料,這種養殖方式年復一年,延續至今。給蜜蜂喂白糖換取蜂蜜的做法,已經成為中國養蜂人“離不開的”“不宣而行的”蜜蜂飼養方式。
很多養蜂人認為,如果不給蜜蜂喂白糖,蜜蜂采集釀造的蜂蜜也只是夠蜜蜂自己吃,如果外界植物流蜜不好,不給蜜蜂喂白糖,蜜蜂就會餓死。如果沒有白糖,蜜蜂就沒法飼養了。
彭文君說其實這是個誤區。這種思想和習慣的養成,是以節支增收為目的,即使在近幾十年來蜂蜜價格持續走低,油菜蜜等與白糖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也沒有改變這種“以糖換蜜”的做法。
解決之道
蜜蜂是吃蜂蜜和花粉長大的,不是吃白糖和代用飼料長大的。蜂蜜中含有維生素、有機酸、酶類、酚類、礦物質、糖類等180多種營養成分。而白糖的成分單一,白糖和蜂蜜有本質上的不同;蜜蜂的生長發育沒有蜂蜜和花粉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會發育不良,亞健康,蜜蜂會生各種各樣的疾病,蜜蜂壽命縮短,采集能力、哺育能力都會大大下降;質蜜脾作為飼料越冬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0.85%—5%。白糖作為越冬飼料越冬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15%—50%,有的甚至更高。
“用白糖換取蜂蜜”,掙的是“蜂蜜與白糖”之間的差價,損失的是蜜蜂的健康、蜜蜂的壽命、蜂群的群勢、蜂群采集力、蜂群的蜂蜜產量和質量,增加的是養蜂人和蜜蜂的勞動量,以及對蜜蜂的傷害和干擾。
“仔細算算賬,其實很不合算。看似占了便宜,實際吃了大虧。”彭文君說。
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在優質成熟蜂蜜高效生產、精準判別和營養評價等方面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顛覆了過去“先取稀蜜后濃縮”的生產模式,創立了“強群多箱體成熟蜜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成熟蜂蜜生產技術空白。
該技術采用新王,強群,多箱體,少轉地,蜂群壯,省心省事,產出的蜂蜜產量高,質量好。
記者在密云穆家峪鎮神農之鄉養蜂專業合作社內看到,成群的蜜蜂忙碌地飛舞著,它們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后,充分釀造產生天然甜物質,并在蜂房用蜂蠟將其密封儲存。這里采用的就是多箱體成熟蜂蜜生產技術,在流蜜期來臨前通過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16足框以上超大采蜜群勢,有效解決了問題。在本年度北京密云地區荊條蜜花期連續陰雨的情況下,示范蜂場封蓋成熟蜂蜜產量依然達到每群50kg以上,高于同樣環境條件下常規蜂群非成熟蜂蜜產量的兩倍,在提高蜂群蜂蜜產量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蜂蜜質量。
成熟蜂蜜技術待推廣
成熟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與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經蜜蜂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蜜蜂將其存儲在蜂巢的蜂房中,并用蜂蠟將其密封,這些封了蠟蓋的蜂蜜在蜂房內繼續轉化,使其水分達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總量達到70%以上,在常溫、避光、干燥環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質期內不發酵變質的純天然蜂蜜。
“成熟蜂蜜生產技術”,不同于中國已經傳承100多年的傳統‘兩箱體’蜂蜜生產技術。2017年,北京市農委設立“天然成熟蜂蜜優質高產技術研究示范推廣”專項,在北京地區研究示范推廣應用此技術,幾年的實際生產應用結果可以看出,蜂群的蜂蜜產量顯著提高,蜂蜜的品質得到根本改變,為我國生產成熟蜂蜜指明了方向。成熟蜂蜜生產技術,核心在于在流蜜期來臨前通過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超大采蜜群勢,并采用多箱體成熟蜂蜜生產,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養蜂中的多方面問題。
首先改變“兩箱體”生產模式中蜂蜜產量和品質問題。要提高蜂蜜產量和蜂蜜品質,就要飼養強群、多箱體、流蜜期不取蜜,不干擾蜜蜂正常生活,給蜜蜂充足的發展空間,讓蜜蜂集中精力采蜜、釀蜜、轉化蜂蜜,盡情發展。同時,還能減輕養蜂人的勞動負擔,空余的時間還可以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成熟蜂蜜生產技術”還可以減少“弱群轉地追花奪蜜”低效益奔波之苦;改變蜜蜂“四季管理”模式;改變傳統養蜂管理和操作繁雜的方式,解放勞動力;擯棄“濃縮蜂蜜”的做法,生產“成熟蜂蜜”;改變蜜蜂“疾病防治”模式;解決蜂產品優質蜂產品檢測標準的問題;改變“農林病蟲害防控”模式,保護蜜蜂,保護生態。
■鏈接
殺蟲劑成蜜蜂致命殺手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正在成為蜜蜂致命的殺手。殺蟲劑和除草劑殺死蜜蜂有多種方式,一是直接殺死蜜蜂;二是導致蜜蜂神經紊亂不能歸巢;三是改變蜜蜂的多種行為方式,讓其覓食困難和難以躲避天敵而死亡;四是改變植物生理,使植物開花不流蜜或流蜜量顯著減少,致使蜜蜂采不到足夠的蜜,蜜蜂饑餓勞累而死。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指出:一旦缺少蜜蜂和其他授粉生物,咖啡、蘋果、杏仁、番茄、可可等農產品將幾乎絕收。那時候,人們只能依靠大米、玉米和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生,由此將會加劇人們的飲食不均衡。氣候變化和現代農業對蜜蜂的威脅越來越嚴重,聯合國2017年12月20日研究決定,將每年的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敦促各個國家和民眾采取更多行動,保護蜜蜂,保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