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農民日報]黃淮海大豆實現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
既解決秸稈處理難題又實現大豆增產11%
發布時間:2015-09-24
|來源: 《 農民日報 》2015年09月24日 |作者:吳佩
本報訊(記者吳佩)9月21日,在“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示范田里傳來好消息:經過專家初步測產,示范田大豆畝產最高達247.51公斤,均產195.27公斤,比普通田每畝增產11%,創下當地大面積生產條件下大豆高產的典型。這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領銜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項目取得的新成果。
大豆是我國最為重要的高蛋白糧食作物,而黃淮海流域高蛋白優質食用大豆的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安徽地處黃淮海南部,是高蛋白大豆的集中產地,當地農民多在冬小麥收獲后播種大豆,但麥收后留下的高麥茬嚴重影響大豆的播種質量。長期以來,如何有效處理麥秸,保證大豆播種質量,成為一道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聯合相關科研單位,經過多年努力,通過大聯合大協作,成功研制出一套黃淮海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既能解決秸稈處理難題,又為大豆增產增收創造新途徑。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韓天富介紹,這套技術模式以麥茬夏大豆秸稈覆蓋栽培技術為核心,集結了8項關鍵技術,同時研制出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形成了農機、農藝、配套品種有機結合、高度輕簡化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
宿州市埇橋區淮河種業糧食產業聯合體今年有1200畝地成為項目示范田,總經理李勇告訴記者,原本每年回收麥茬秸稈,一畝地就要花25元,加上播種大豆、施肥打藥等費用,至少要花60元錢。現在,只需一臺機器,就能一次性完成秸稈粉碎覆蓋、大豆播種施藥等多項作業,成本僅需20元。“按照今天的測產結果,與之前種玉米相比,我們每畝地至少能節本增收183元,效益非常好。”李勇感慨地說,“集成技術只要靠一臺機器就能實現,省工省時省力,明年,我們還要多拿些地來種大豆。”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技術相比,集成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為秸稈的科學利用找到了新路。“按照技術要求,麥秸覆蓋種大豆,能很好地蓄水保墑;大豆收獲后,種下一季小麥,此時的麥秸已經腐熟,翻入土地就能成為有機肥。當季做大豆的‘棉被’,下季做小麥的肥料,麥豆輪作,真正讓秸稈變廢為寶。”項目組專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吳存祥解釋道。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對大豆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模式也給予充分肯定。他認為,黃淮海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將會大幅度提高黃淮海地區大豆的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逐步恢復麥豆兩熟制,實現糧豆均衡增產,對我國現代農業和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未來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模式還需要繼續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模式,引領大豆產業的發展。
據悉,2013年,大豆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技術就已在河南新鄉等地進行相關試驗示范,數據顯示,當年新鄉示范田實收大豆畝產311.2公斤,創下黃淮海地區夏大豆節本高產典型。今后,這一集成技術還將在黃淮海地區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
大豆是我國最為重要的高蛋白糧食作物,而黃淮海流域高蛋白優質食用大豆的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安徽地處黃淮海南部,是高蛋白大豆的集中產地,當地農民多在冬小麥收獲后播種大豆,但麥收后留下的高麥茬嚴重影響大豆的播種質量。長期以來,如何有效處理麥秸,保證大豆播種質量,成為一道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聯合相關科研單位,經過多年努力,通過大聯合大協作,成功研制出一套黃淮海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既能解決秸稈處理難題,又為大豆增產增收創造新途徑。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韓天富介紹,這套技術模式以麥茬夏大豆秸稈覆蓋栽培技術為核心,集結了8項關鍵技術,同時研制出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形成了農機、農藝、配套品種有機結合、高度輕簡化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
宿州市埇橋區淮河種業糧食產業聯合體今年有1200畝地成為項目示范田,總經理李勇告訴記者,原本每年回收麥茬秸稈,一畝地就要花25元,加上播種大豆、施肥打藥等費用,至少要花60元錢。現在,只需一臺機器,就能一次性完成秸稈粉碎覆蓋、大豆播種施藥等多項作業,成本僅需20元。“按照今天的測產結果,與之前種玉米相比,我們每畝地至少能節本增收183元,效益非常好。”李勇感慨地說,“集成技術只要靠一臺機器就能實現,省工省時省力,明年,我們還要多拿些地來種大豆。”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技術相比,集成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為秸稈的科學利用找到了新路。“按照技術要求,麥秸覆蓋種大豆,能很好地蓄水保墑;大豆收獲后,種下一季小麥,此時的麥秸已經腐熟,翻入土地就能成為有機肥。當季做大豆的‘棉被’,下季做小麥的肥料,麥豆輪作,真正讓秸稈變廢為寶。”項目組專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吳存祥解釋道。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對大豆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模式也給予充分肯定。他認為,黃淮海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將會大幅度提高黃淮海地區大豆的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逐步恢復麥豆兩熟制,實現糧豆均衡增產,對我國現代農業和大豆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未來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模式還需要繼續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模式,引領大豆產業的發展。
據悉,2013年,大豆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技術就已在河南新鄉等地進行相關試驗示范,數據顯示,當年新鄉示范田實收大豆畝產311.2公斤,創下黃淮海地區夏大豆節本高產典型。今后,這一集成技術還將在黃淮海地區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