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富川飼料公司肉羊養殖廠。
②與會代表參觀草原宏寶公司羊乳制品。秦志偉攝
用一滴血就可以預測一只羔羊的產羔量,是真的嗎?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追問了三次,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他為此大為贊嘆,并表示“這個技術了不起”。
這一幕發生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肉羊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現場觀摩會上。記者獲悉,2015年,中國農科院考慮到我國羊產業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國際競爭力差等重大瓶頸問題的實際,啟動實施了“肉羊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旨在組織優勢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集成、示范和推廣。
3年來,項目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研究員楊博輝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經測算,示范區羊產業的綜合效益提高了15%左右。
據悉,項目由蘭州牧藥所牽頭,聯合中國農科院院屬9個研究所、12個創新團隊以及地方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技術推廣單位等共計65人。現場觀摩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舉行。
炒種和雜亂配現象突出
擔任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的楊博輝調研發現,羊本品種選育嚴重滯后,炒種和雜亂配現象突出。而這也恰恰反映了我國羊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產業不規范和市場混亂。
不僅如此,問題還包括國際化肉羊品種和企業匱乏、生產成本高和效率低、硬環境資源條件約束壓力和疫病防控難度加大、產業短鏈斷鏈問題突出等。
楊博輝介紹,我國羊產業發展經歷了連續14年向好后遇到了近4年的觸底低谷期,雖然從2017年開始逐漸回暖趨好,但整個羊產業的極度脆弱性已全面暴露,卡脖子瓶頸問題和重大技術需求更加陡顯。
2016年,我國羊存欄數約3億只,羊肉產量約459萬噸,70%產自農區、20%產自牧區、10%產自城市。在楊博輝看來,這表現出了牧區、農區和農牧交錯區在整個羊產業發展上高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如何合理配置資源并協調牧區、農區和農牧交錯區平衡發展,同時還要保障產品供給質量和產業安全發展,成為了項目組一直思考的問題。
自2015年以來,項目組也一直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如2015年在甘肅省肅南縣創新集成了“牧區肥羔綠色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模式”,2016年在甘肅省永昌縣創新集成了“農區肉羊綠色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模式”。“這2個技術模式已在當地政府的有力推動下,在肅南牧區和永昌農區全面進行熟化、示范、推廣和利用。”楊博輝告訴記者。
經測算,牧區羊產業綜合經濟效益提高25%,夏季草場超載量減少30%左右;農區肉羊產業綜合經濟效益提高了18%,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據楊博輝介紹,今年基于前期集成創新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重點聚焦巴彥淖爾市農牧交錯區肉羊產業凸顯的重大技術需求,項目組全面創新集成了22項技術模式,并在企業中進行應用。
在考察內蒙古富川飼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川飼料公司)時,董事長陳懷森特別感謝了中國農科院的技術支持。比如讓他們比較頭疼的羊糞資源化利用問題,公司正在項目組的科技支撐下建設羊糞專用有機肥制備工廠。
羊舍外邊擺放了多種飼料供參觀,有育肥羊過渡羊料、全營養育肥羊精補飼料、羊濃縮飼料、攢羊催奶精等至少16種飼料。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研究員刁其玉向記者介紹,這是他們根據羊的不同生理階段、不同飼養方式,精準配給的不同類型的飼料。
刁其玉的目標是既要節省飼養成本,又要提高成活率。殊不知,養羊的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70%左右,“如果每只羊在飼料端省下來10元,那么20萬只將是什么樣的效果?”刁其玉對陳懷森說道。
據悉,富川飼料公司以優質飼料、養殖示范、技術推廣為支撐,著力推動內蒙古西部及周邊地區肉羊產業化進程。陳懷森介紹,一是對農村牧區散戶的科技推動,建立現代肉羊養殖合作社100個,每個合作社年出欄2.5萬只;二是規模養殖場的示范引領和合作帶動,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建立富川肉羊高效養殖示范基地15個,年養殖量達到20萬只,出欄12萬只。
在考察內蒙古草原宏寶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草原宏寶公司)時,董事長譚軍介紹,在中國農科院及有關科技力量的支撐下,公司正在建設羊全產業鏈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
近年來,草原宏寶公司和富川飼料公司積極開展產學研用政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國農科院及有關科技力量,重點開展肉羊雜交組合優化篩選、肉用綿羊與乳用綿羊新品種培育、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表型測定技術、高效高頻高密繁殖技術、飼料資源評價與飼養標準制定、重要疫病防控技術、中獸醫藥保健調理技術、羊肉及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羊肉質量安全檢測鑒別、風險評估及溯源技術及羊糞專用有機肥制備等技術的集成創新利用。
“旨在創建‘肉羊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模式’,攻克肉羊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瓶頸問題,深化建立 ‘企業集團+專業合作社(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羊產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陳懷森說。
打造“巴盟模式”
記者了解到,經過近3年的實踐,項目組厘清了巴彥淖爾市肉羊產業發展的思路、布局、技術路線和目標,創建了技術模式、生產模式、組織管理模式、示范推廣應用模式,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落地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介紹,企業肉羊繁殖率比過去提高50%,發病率減少60%,死亡率降低10%;農牧戶養羊經濟效益提高20%,對秸稈的利用率全面提升;企業養殖、育肥、屠宰加工及營銷經濟效益分別達10%、22%、5%和8%,對重大疫病實現全凈化,集成創新效果十分顯著。
巴彥淖爾市市長張曉兵在會上介紹,巴彥淖爾市是我國乃至世界肉羊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優勢區,是全國羊飼養量最大的地級市。2017年,巴彥淖爾市羊飼養規模2130萬只,占全國羊存欄量3億只的7%以上。
當車輛行駛在巴彥淖爾市的公路上,“念羊經,壯羊業,發羊財,建羊都”等各類標語讓人感到,這座城市發展羊產業的潛力和活力。
“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做大做強肉羊產業,巴彥淖爾市潛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陳萌山表示,從匹配經濟學觀點出發,最大資源潛力和最大生產要素結合,無疑可以創造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
2003年之前,巴彥淖爾市還是巴彥淖爾盟,簡稱巴盟。據了解,項目組綜合考慮,正在推進巴彥淖爾市農牧交錯肉羊優勢區作為我國肉羊產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樣板。
在楊博輝看來,肉羊產業必須立足經濟質量供給,走出一條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的新路子。而巴彥淖爾市肉羊業發展已基本具備創立“巴盟模式”,打造“綜合試驗示范樣板基地”的條件基礎,“是可行的”。
“農業科研要走出去”
在巴彥淖爾市考察期間,陳萌山仔細詢問了科研人員來企業的次數。今年3月以來,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辛久慶為研究羊支原體肺炎防控疫苗,已經4次過來采樣。
“2個月的時間,最多的還有來過8次的。”陳懷森說。而譚軍更是熟悉每位來過的科研人員。
得知上述信息后,陳萌山表示,農業科研看“最后一公里”,要做好做實。同時,他強調,當前羊產業已經到了依靠科技、破題發展的階段。而肉羊綠色提質增效技術的創新、集成、落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成功實踐。
尤其在聽到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儲明星團隊與草原宏寶公司合作后,研究出“用一滴血就可以預測一只羔羊的產羔量”時,陳萌山非常感興趣。
儲明星在隨后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更確切地說,是要看FecB突變基因。據介紹,FecB突變(A746G)是在綿羊中識別出的第一個高繁殖力主效基因。
儲明星團隊研究試驗發現,平均而言,攜帶1個FecB拷貝的母羊每胎產羔數比不攜帶FecB突變的母羊多產0.5只,攜帶2個FecB拷貝的母羊每胎產羔數比不攜帶FecB突變的母羊多產1只。
具體操作是:在羔羊出生后,采血1毫升提取DNA,并從中鑒別該羔羊是否攜帶FecB突變。“不攜帶FecB突變的羔羊就育肥淘汰不留著種用,攜帶FecB突變的羔羊則留下。”儲明星表示,這樣就可以提高母羊的單產,減少母羊的飼養量,緩解對環境的壓力,能節省大量的人、財、物,社會經濟效益巨大,從而實現“綠色提質增效”。
“這個技術在北京的實驗室里能否研究出來?”陳萌山問道,得知因為沒有大量羊群可供實驗、可能性比較低時,陳萌山指出,“農業科研要走出去”。
據悉,“肉羊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創新”項目是中國農科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 “三個面向”和“兩個一流”指示精神的充分體現。
“下一步,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依靠頂層設計、規劃引導和政策推動,加快創新成果和創新技術的研發。要發揮科研單位的科技支撐作用,貫徹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占發展的制高點。要發揮企業和養殖大戶主體作用,促進先進科技、文化與生產的結合,打造先進生產力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陳萌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