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上午,驕陽似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專家應農民要求,將災后作物恢復生產的“田間課堂”開在了淇縣西崗鎮郝街村僅剩百余畝的玉米田里。
7月17~23日,強降雨致使鶴壁市、安陽市滑縣農田受災嚴重。為幫助農民減少損失,7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成立專家組,9名專家奔赴受災最嚴重的浚縣、淇縣、滑縣,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恢復農業生產。
“我承包的50畝良田全部淹了,種植的桃樹、玉米、花生、大豆不知道還能不能存活,接下來我該咋辦?”60歲的村民介朝菊抱著僅有的希望,著急地向專家們一再求證。她說:“你們來了,我們就有了希望,能給救活多少算多少,要不看著可惜。”
僅五步遠的農田道路兩側仍是水汪汪一片,枯爛的玉米葉子倒伏在水面上,看著一片荒寂。
村里年長些的種地能手孫計會的20畝玉米也全部被大水淹沒。他痛心地告訴專家,郝街村總共1700余畝耕地,受災1600畝,僅剩下100余畝玉米還存活著,在水里浸泡了10天,現在個別玉米稈也出現了枯萎。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4名專家二話沒說,鉆進了一人高的玉米地里,一株一株地挨個查看,根、葉、莖,對每一個可能影響玉米生長的問題,他們都在地里進行討論,并提出減少損失的可行性建議。
地里土質松軟,一片泥濘,專家們鞋上沾滿了泥巴也顧不上清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克如鼓勵受災農戶:“不要悲觀,這些仍存活著的玉米,我可以保住60%的產量。”聽到這個消息,村民們眼前一亮。
王克如是主攻玉米高產與全程機械化研究方面的專家,他說,這里的土地都是玉米高產區,采取一些措施還是能夠多收一些的,天氣恢復晴朗,對已經沒有積水的農田是有好處的。地里已經有2%的植株保不住了,要想保住60%的產量,需要給農田開出一劑良方。
“根系衰退,要給地里施肥。葉片已經出現褐斑病等,要防病防蟲。”王克如說,可以使用康寬等農藥,增強玉米光合作用,加一些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用無人機噴灑,對授粉也有一定益處。但千萬要注意濃度,噴嘴要用發散型的,時間選擇在上午8點半以后、中午12點之前,過二三十天以后,用這樣的方法再來一遍,后期還要注意秋旱時的灌水量一定要小。
聽完專家的話,剛剛趕到現場的村民孫熙拉著專家就往自己的20畝果樹園里跑。他說,他的果樹被淹了12天,現在積水還有30厘米左右,干枝上冒出了新芽,要專家給支著兒。“要抓緊時間自救,把積水排出去。”王克如說著,將手機里存的果樹專家的聯系方式推薦給孫熙。當天夜里,孫熙就收到了果樹專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