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我國農作物種子產業,爭取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顯著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近段時間來,農作物種業發展和種業生物技術,再次成為專家和公眾關注、熱議的話題。
科技是種業發展最核心、最關鍵的動力,如何 加快科技進步,直接關系到我國現代種業建設工作的成敗。國外種業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基因的定向定位轉移,在常規技術短期內難以解決的性狀協調改良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對種業技術的快速提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種業發展有哪些需求?種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前景如何?就此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韓天富研究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黃大昉研究員。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作為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還不高,農業發展的基礎依然相當薄弱,農業生產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氣候異常、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越來越大的壓力。請問,就農作物種業而言,生物技術在其中究竟起著多大的作用?
韓天富、黃大昉:我國目前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農產品中長期供求形勢將更加嚴峻。為了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給,滿足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糧食生產只能立足于國內,必須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由于受到土地、水資源等約束,增加產量主要依靠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這就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在諸多農業技術中,優良品種的應用對農業增產貢獻率可達40%以上,因此加快育種技術創新,培育新一代高產、優質、抗逆、抗病蟲、多功能、高附加值等作物新品種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在農作物常規育種方面有較好基礎,但單純依靠常規技術已無法突破當前農業生產的技術瓶頸,唯有實現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才能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跨越式發展,才能滿足當前高產、優質、抗逆、抗病蟲新品種培育的需要。因此,推進現代種業生物技術的研究、應用與產業化,是著眼于我國現實和未來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記者:近10多年來,國際種業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并實現了大規模產業化。更有一些發展中農業大國,通過種業生物技術獲利不菲。請問,生物技術在種業應用中占多重要的位置?
韓天富、黃大昉: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2011年全球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1.6億公頃,相當于我國耕地面積(2010年為1.217億公頃)的1.3倍,比上年增長8%;總產值超過1700億美元。轉基因作物發展速度之快、應用范圍之廣、增產增收和生態效益之顯著,堪稱農業科技發展史上的奇跡。
目前,全世界75%的大豆、82%的棉花、32%的玉米、26%的油菜種植的是轉基因品種。除美國繼續獨占鰲頭外,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農業大國,通過積極引進、發展種業生物技術,使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向以我國為主要目標之一的國際市場大量出口經過生物技術改良的農產品,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歐盟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的保守態度明顯松動,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6國批準種植轉Bt基因抗蟲玉米,2011年Bt玉米面積達11.45萬公頃,比2010年大幅增長了26%。
以上信息充分說明,生物技術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其擴大應用已勢不可擋。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印度、菲律賓、越南等我國周邊國家大力推進轉基因作物(含棉花及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品種的產業化,在種業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快速提升。
可見,生物技術在種業中的應用水平,不僅關系到我國種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影響到經濟安全、綜合國力乃至民族地位的提升。面對國際種業公司的進入和周邊國家的激烈競爭,發展民族種業生物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強民族振興后勁,已經迫在眉睫。
記者: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育成、推廣了超級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突破性優良品種。毋庸置疑,與其他農業大國相比,我國在農作物育種技術尤其是雜種優勢利用方面是具有一定優勢的。請問,在發展種業生物技術方面,我國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韓天富、黃大昉:在種業生物技術領域,我國確實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已初步建成包括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基因調控、安全評價、分子育種、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轉基因作物研究開發的整體水平已領先于發展中國家。
首先,我國已擁有一批抗病蟲、抗除草劑、優質、抗旱、早熟等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在水稻、棉花、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在某些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并且已有一批實力強、管理好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在種業研究和開發中脫穎而出。
其次,我國具有較為完善的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可實現有法可依,對保障生物安全、促進轉基因育種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最后,我國具有完善的農業和生物教育體系,可為種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優秀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大量人才留學海外,其中,相當一部分在發達國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掌握國際種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管理方法。目前,大量海歸人才加入國內生物技術研發隊伍,一些人已成為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領軍人物,正為實現我國種業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記者:目前,公眾對生物技術并不十分了解,比如我身邊有一些人,而且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就對轉基因技術持不信任態度。請問,如何消除公眾的這一疑慮,幫助他們走出認識的誤區?
韓天富、黃大昉:我國是研發、推廣、進口和消費農業生物技術產品最早和最多的國家之一。種植抗蟲棉等生物技術作物使廣大農民受益;進口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油菜緩解了我國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供求矛盾。
但是,近幾年來,一些人利用我國決策階層和新聞從業人員現代生物學知識相對缺乏、普通民眾科學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實際情況,出于不同目的,進行了一些與事實不符的宣傳。社會上流傳著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言論和觀點,如“美國人的轉基因農產品,自己不吃,專門出口禍害第三世界”;“歐洲和日本是絕對禁止人食用轉基因食品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不可預測的風險,這種危險可能要幾十年后才能看出來”等等。
經專家考證和社會實踐,上述“陰謀論”觀點均缺乏事實依據,但這些言論對普通民眾有很大的欺騙性,將導致我國種業發展受制于人,惡化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重蹈我國在一些重大研究領域“起步早、進步慢、差距大”的覆轍,甚至可能使我國在生物技術及種業方面陷入亞洲“小三”的尷尬境地,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帶來嚴重不利的影響,失去產業振興的又一重大歷史機遇。
因此,必須加大科普宣傳,把握輿論導向,改善種業生物技術發展的社會環境。好在中國民眾受迷信思想影響較小,唯物主義觀念深,如果生物基本知識得到普及,廣大民眾將會成為生物技術產品的積極支持者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分享到
[工人日報]種業生物技術,期待更強勁發力
發布時間:2012-08-20
|來源: 《工人日報》2012年8月17日|作者:黃哲雯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