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科學家堅守祁陽紅壤實驗站60年定位監測和科學研究,始終聚焦我國南方14省區、200余萬平方公里紅壤大地農業農村發展重大科技需求,先后攻克南方紅壤地區水稻“坐秋”、水稻缺鋅“僵苗”、紅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為南方紅黃壤丘陵區土壤培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決定作用。這是記者從15日在京召開的“耕地質量監測與紅壤健康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了解到的。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楊鵬研究員介紹,上世紀60年代,以土壤肥料與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院士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在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村選址建站,致力于解決南方紅壤地區低產鴨屎泥田、水稻缺鋅“僵苗”、砷毒田等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實現水稻單產從14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1975年祁陽紅壤實驗站首次建立長期定位試驗;1987年牽頭組建全國性土壤肥力監測網絡;1999年,科技部開始國家級野外站試點工作,祁陽紅壤實驗站首批入選,成為35個試點站之一。目前該站成為全國擁有長期定位試驗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樣品和數據積累最完整的農業科研實驗站,持續時間超過30年的長期定位試驗有6個,積累了土壤樣品超過20000份,植株樣品超過5000份,積累觀測研究數據160萬個。
以祁陽紅壤實驗站長期定位監測平臺為依托,聯合南方6個典型省域近30年聯網研究,明確了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時空演變特征,創建了以“石灰類物質精準施用降酸、有機肥阻酸、減氮控酸”為核心的酸化防治關鍵技術,集成了區域特色的農田酸化綜合防治技術模式,已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安徽六省累計示范和推廣應用7327萬畝,農作物平均增產64-120 公斤/畝,累計新增純收入82.9億元。
由祁陽紅壤實驗站牽頭,基于我國五大糧食產區42個長期定位試驗及362個典型農戶的長期定位監測,開展聯網研究,探明了近30年來不同區域農田土壤有機質的演變規律及影響因素,構建了有機質提升的關鍵技術;提出了13種以增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技術與限制因子消減技術為核心的具有區域獨特性的有機質提升主要技術模式,大面積推廣應用成效顯著,為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提供了技術樣板。
首次系統研究了同一生態條件下3種母質發育旱地的肥力和作物產量演變規律,構建了紅壤區旱地改土培肥與生產力提升的綜合調控技術體系,形成了7套高效種植模式,可使作物增產10%以上、畝增收節支80-120元;還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相關技術推廣應用4666萬畝,新增產值52.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