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原上的牦牛,你是不是會想起動物世界里,高大的牦牛用巨大的牛角互相沖撞頂角的場景?但今后,這種新品種牦牛可能會顛覆你的印象。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會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經過20年的艱辛努力,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個無角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長牛角,性格溫順。
2019年4月28日,“阿什旦牦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標志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領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無角牦牛“阿什旦”
“無角”宜圈養填補牦牛育種空白
6月26日,記者在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看到一頭小牦牛剛降生,它剛剛能站起來,用有些驚慌的眼神打量著這個世界。它也許不知道,他一出生就意味和其他牦牛的與眾不同,它是無角并且適合圈養的牦牛新品種,它有一個好聽又響亮的名字——“阿什旦”。
剛出生的阿什旦牦牛犢牛
“阿什旦”一名由來于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境內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阿什旦”意為石頭堆起來高高的山。在阿什旦雪山的腳下,幾代科技人員經過極其艱難、極度艱辛的科研奮斗,歷經20余年培育出無角可圈養舍飼的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新品種滿足了我國牦牛養殖多元化的需求,為牦牛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飼養提供了差異化品種。
早在200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出了世界第一個人工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以我國獨特遺傳資源為基礎,依靠獨創技術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牦牛新品種,填補了世界牦牛育種史上的空白。時隔15年,雙方科技人員再攀牦牛人工育種的新高峰,無角“阿什旦牦牛”誕生。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有了“大通牦牛”品種,為什么還要培育沒有角的“阿什旦牦牛”?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閻萍告訴記者:“阿什旦牦牛最大的顯性特征就是無角,生產性能好。牦牛角在放牧體系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傳統飼養方式的多元化、放牧加補飼、舍飼逐步發展,有角牦牛在規模化和集約化飼養中暴露出了相互傷害、不易采食、破壞圈舍、損壞設施等弊端。”
放眼世界,多年以來,各國的科學家也都非常注重培育無角家畜品種。比如,馳名中外的安格斯牛以被毛黑色和無角為其重要特征,故其也被稱為無角黑牛。短角牛是英國最古老的肉用品種之一,有乳用型、肉用型和乳肉兼用型3個類型,美國則利用短角牛育成了無角短角牛品種。
沒有角的牦牛好在哪里?閻萍說,首先是性格好,阿什旦牦牛相比其它牦牛,更溫順不容易打斗,自然就能減少受傷、易飼養、易管理。其次,沒有牛角少占地,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便于進行舍飼。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牦牛一直以來都是放養,為什么要發展舍飼?閻萍解釋說,一是放養不便于管理;二是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放養牦牛在這時候掉膘嚴重,影響出欄,牦牛肉也會季節性的斷供,影響牧民收入。圈養舍飼就大大改善了這個問題,讓牦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長發育也更快,達到牦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給。
早在1993-1995年間,大通種牛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所在對牛場牦牛群普查的基礎上,便開展了對無角牦牛基礎群組建工作。大通種牛場繁育中心主任、高級畜牧師武甫德回憶說,無角的牦牛其實很早就在牛群中出現了,牛場職工還給它取了個有趣的名字“禿蛋”,意思就是不長角。
閻萍指導大通種牛場工作人員開展育種工作
牦牛育種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歷程。科研人員選擇青海高原牦牛群體中性能優異、表型無角的作為父、母本,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計劃地運用群體繼代選育法,建立育種核心群,進行強度選擇與淘汰,獲得產肉性能、繁殖性能、體型外貌、無角遺傳性能穩定的新品種。這期間,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突破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鑒定角性狀變異位點的技術瓶頸,首次系統開展了牦牛角發育的形態學和組織學研究。通過鑒定P1ID和P219ID位點基因型對牦牛角性狀進行早期選擇,縮短了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其育種技術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綜合品質優異凸顯新品種優勢
阿什旦牦牛以肉用選育方向為主,被毛黑褐色和無角為主要外貌特征。新品種體型外貌高度一致,遺傳性能穩定,品種特征明顯,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高。“一個新品種的成功需要經歷4個世代,并且要不斷地選育,優中選優,才將其各種性能固定下來。每一個世代的時間是5年,20年余年‘阿什旦牦牛’培育成功。”大通種牛場研究員、育種二隊隊長殷滿才說。記者了解到,在產地飼養管理條件下,該品種繁殖成活率達60%~85%。在放牧飼養條件下,成年公牦牛屠宰率為50.8%,成年母牦牛屠宰率為47.4%。在舍飼育肥條件下,成年牦牛屠宰率為57.6%。
我國目前有牦牛地方品種(遺傳資源)17個,包括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九龍牦牛、木里牦牛 、巴州牦牛、中甸牦牛、金川牦牛等。這 “阿什旦牦牛”無論其遺傳基礎和體型外貌特征均與上述17個地方品種(遺傳資源)有著明顯區別。
大通種牛場場長馬進壽說:“技術人員將‘阿什旦牦牛’的性能指標與綜合品質與青海本地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阿什旦牦牛”種在保持高原牦牛優秀抗逆性的基礎上,在體高、體斜長、胸圍、管圍和體重等主要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全面超越青海高原牦牛、環湖牦牛。”
閻萍和阿什旦牦牛犢牛在一起
“‘阿什旦牦牛’性情溫順,生長發育快,易于飼養管理,深受牧民群眾歡迎。”閻萍說,在“阿什旦牦牛”培育期間,團隊和育種場邊培育邊推廣,向青海省及周邊地區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改良當地牦牛品種。“阿什旦牦牛”改良后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牦牛提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降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kg,比當地同齡牦牛高18.38kg,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非常明顯。
解決牧區生產需求推動牦牛產業發展
我國是牦牛的主產國,全世界約有2000萬頭牦牛,其中95%左右繁衍在我國。在高海拔、干旱、低氧的生態環境中,牦牛是全球唯一適應高寒條件的大型物種,也是整個青藏高原發展肉牛類的基礎。牦牛不僅是高原人民的經濟來源,也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住、行、運、燒、耕等基本生活保障。然而,多年以來原始放牧、產業粗放發展、產業化程度低的狀態是牦牛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培育,有望改變牦牛養殖長期對天然草場的依賴,為牦牛產業進一步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過去牦牛飼養流傳一句話,“春乏夏壯秋肥冬瘦”,也就是說牦牛每年不斷經歷長膘掉膘的過程,飼養效率低。“阿什旦牦牛”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放牧養殖模式季節格局,完善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放牧、放牧加補飼及完全舍飼化等不同牦牛產業發展的結構,提升青藏高原寒旱生態區牦牛產業發展水平。
當前,青海省正在全力推進牦牛產業發展,并提出力爭到2025年,將青海建成為全國牦牛特色產業優勢區、全國重要的牦牛肉生產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全面確立青海牦牛在全國乃至世界牦牛產業中的中心地位。在這龐大的產業中,“阿什旦牦牛”必將助一臂之力。
閻萍表示,阿什旦牦牛適宜在我國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態區推廣利用,對提高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農牧業發展水平、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控制凈增、擴大出欄、加快周轉、緩解草畜矛盾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和大通種牛場將面向牦牛主產區,擴大推廣“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新品種,開展牦牛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推廣牦牛良種繁育新品種新技術,提升牦牛制種、供種能力和改良效果,促進牦牛產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帶動牧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