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渠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村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整體上處于基礎差、起點低、水平不高的發展階段。
■本報記者 張晴丹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大文章更需“好基礎”,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其中的農田水利工程更是農業的命脈。
然而,水少、水多、水臟、水浪費等問題成為了影響農村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而且農田灌溉用水歷史遺留矛盾依然存在……這些“攔路虎”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實施。為掃清這些路障,加快農村水利建設步伐,專家們各抒己見,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文章上練好農田水利的真功夫,為農村水利發展之路指明新的方向。
科學節水行動保障永續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我國大量農田水利設施的興建,明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抗旱能力,為農業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針對水資源越來越缺乏,國家實施了節水行動,這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但是,一些問題也接踵而至。
“水管理體制和政策不完善,缺乏節約用水激勵機制。而且許多灌區按灌溉面積收取水費,農民節約用水不能在經濟上得到補償,認為購買節水灌溉設備是白花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所長黃修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專家表示,農民的思想意識需要改變,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線去“傳道授業”,管理體制要為節水行動做好服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員王景雷對此表示贊同,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農村水利建設不僅是工程建設,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建設與管理體制的配套完善上。”
此外,在黃修橋看來,節水行動遠不止于此,并不是簡單減少用水量或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學地用水,在時間上、空間上合理地分配與使用水資源。
另外,節水是相對的概念,不同的水源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對節水的要求不同;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節水的階段性目標與任務也不同。
綠色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實施節水行動時,必須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期望中遇到的緊迫問題,如果不能解決糧食安全(包括質量安全)、農民增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節水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黃修橋說。
加強科技創新提供強大后盾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村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整體上處于基礎差、起點低、水平不高的發展階段。
“因此,要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用科技創新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長龔時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龔時宏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技術指導,發揮好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加強技術培訓和示范輻射推廣,用科技來帶動農民的積極性。
“要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實施與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實現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產業化,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完善與建立農業節水的各種激勵與獎勵機制,促進農民和管水單位、政府等多個部門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確保農業生產用水安全。”黃修橋說。
王景雷則認為,要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比如大中型灌區實施大規模的土地平整(激光平地)和噴灌變量精細灌溉、排水泵站管理的自動化。對于花卉、蔬菜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則采用高新技術,實施精細灌溉,充分利用3S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技術新理論武裝傳統的灌溉排水設備,實現農田灌溉排水運行管理的智慧化。
專家表示,在山丘地區,還應該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西南和西北山丘地區相對比較特殊,應當加強風能、太陽能、蓄電池等新能源在應急性灌溉排水中的應用研究,開發新能源灌溉排水裝備。
王景雷建議,在灌區改造或各種工程設計、建設、管理過程中需要灌溉排水并重。當前尤其應該重視南方地區季節性干旱的灌溉問題和北方極端天氣下的排水問題。
“還要考慮生態問題,構建灌區灌溉、排水、濕地系統運行模式,進行不同區域生態灌區建設模式的集成以及生態型灌區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等。”王景雷說。
專家認為,要軟硬并重培育農田水利市場。不僅要培育節水灌溉設備市場,還要培育節水高效技術的轉化市場,更要培育水資源“農轉非”的水權交易市場。
因地制宜解決實際問題
我國區域遼闊、水資源分布十分不均衡,農業種植結構復雜多樣,群眾生活質量也參差不齊。水、電、路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但全國多地的基礎性設施還沒有跟上。尤其是一些干旱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舉步維艱。
“就拿我們阜新地區來說,這里十年九旱,特別是近四年連續干旱,沒有水源,導致坐果率和果品質量都上不去,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果樹技術指導站高級農藝師馮艷玲表示,當地的灌溉條件也比較落后,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
對此,她建議國家能夠出臺相應的政策,專門對干旱這種特殊地區農村水利配套設施建設給予支持。
王景雷則列舉了幾個例子:偏遠山丘地區的農村飲水工程、黃土高原解決水土流失的淤地壩建設、北方地區的中小河流疏浚、西南地區的應急性抗旱、東北地區的節水增糧工程、西北地區的節水增效、華北地區的節水壓采和南方地區的節水減污等工程,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進行。
“也就是因地制宜、科學配套。僅依靠單一技術不可能解決區域內的所有應用問題,需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從業者年齡偏大的現狀,并與當地土壤、水源、氣候和生產方式、管理習慣等相匹配,開展針對性、合理性、適應性的技術研究和引領。”黃修橋說。
在黃修橋看來,還需要平衡好節水高效與總量控制。節水高效農田水利設施不是吃干喝凈水資源,應根據區域總量控制,進行水土資源平衡分析,實現節水高效農業的可持續性,避免出現越“節水”越“缺水”的情況出現。
盡管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專家們仍對農村水利發展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持續干,這些難題都會被逐一攻克,最終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王景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