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和今年都參加了開放日活動,希望這個活動能一直辦。”4月22日,一位小學生在第五屆農科開放日活動現場,參觀完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以“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大食物觀”為主題的分會場后告訴《中國科學報》。
品嘗生姜制品。李晨/攝
在現場,兩位小朋友品嘗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生產的生姜制品后,感覺非常辛辣,紛紛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胡向東表示,以大食物觀的角度舉辦農科開放日活動是一次新的探索,研究所為此搭建了三方協同科普展示平臺,以專業的知識、豐富的內容,讓觀眾深入學習體驗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大食物觀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此次活動邀請10家農業文化遺產地企業、協會和管理部門聯合舉辦,500余名社會公眾參加。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專家張永勛做了題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大食物觀”的科普報告,帶領社會公眾了解遺產地特色農業、特色飲食、傳統制作技術及其在地方食物營養安全中的貢獻,感悟農業文化遺產大食物觀對我國可持續大食物體系構建的啟示意義,弘揚中國優秀農業文化傳統,促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文化遺產地管理者、地方組織和企業介紹了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特征與價值、特色農業、特色農產品制作技藝、農業文化遺產地特色農產品,公眾品鑒了來自遺產地的特色農產品。
來自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以及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候選地的8家企業,重點展示了小米、大米、生姜、板栗、茶葉等特色優質農產品,讓公眾進一步加深了對農業文化遺產地文化和大食物觀的認知。
“科普活動加深了公眾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征、價值及其保護意義的理解,有效提升了社會各界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胡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