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田。國棉聯盟供圖
接近年底,國家棉花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海南好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好棉集團)董事長王進華和聯盟副秘書長黃群還在海南忙碌著。自從今年3月好棉集團作為聯盟實體化運行機構成立后,他們就在抓緊推進海南高品質棉花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貿易中心的建設工作。
這是國家棉花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國棉聯盟)致力于打造的“西北內陸(棉花生產)—內地省市(紡織服裝)—海南自貿港(服務貿易)”三地聯動機制的最后一環。
2022 年 4 月,新疆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獲國務院批復,1000 萬畝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投入建設;7月,由安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河南(安陽)棉花全產業總部經濟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并推進落實相關工作,成為內地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自2016年成立以來,國棉聯盟通過“內聚外合”協同方式,圍繞棉花全產業鏈,致力于建成有影響力、開放型非政府組織,為創響“CCIA”國家棉花品牌,為國家及有關部門提供棉花產業咨詢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創新合作、服務聯動、信息共享、資源對接、品牌共建”的產學研融合機制,引領推動了我國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不以科技為名,以科技為內核
“好棉花是種出來的。”作為國棉聯盟理事長,這是李付廣反復強調的一句話。
但是10年前,棉花的國內生產者、加工企業和紡織企業,幾乎沒人認同這句話。
作為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既是中國棉花學會理事長,也是棉花協會副會長。中國棉花學會屬于棉花科技口,每年組織600~700人規模的學會會議,參會的全是科技界專家,“一般只討論棉花科技界的事情”。而棉花協會的會議規模更大,與會者幾乎都是流通領域等產業鏈中后端的從業者。
參加過幾次這些會議后,李付廣深刻感受到“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科技界專家和企業家互相不接觸,都在各自領域內忙活。
國棉加工車間。國棉聯盟供圖
于是,受農業農村部所托,中棉所牽頭成立國棉聯盟時,全產業鏈的理念被提了出來。然而,起初報名的企業寥寥無幾。
在河南省紡織企業家協會會長、河南永安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法認為,國棉聯盟必須以中棉所為核心,以棉花科技為重要推手。在他的呼吁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國棉聯盟。
于是,國棉聯盟在名稱上摘掉了“科技”二字,但是卻將棉花科研工作者、生產者、加工企業和紡織企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聯盟成立第一年,困擾國棉聯盟的問題是:中國自己的棉花品質到底行不行?
為此,國棉聯盟向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了解,他們心目中的中高端棉花應該是什么樣。
實際上,現在國內紡織企業普遍要求高端原棉用料,要達到美國、澳大利亞棉花具有的高度清潔、高度一致、加工損害最小的高端品質水平,即業界統稱的“雙29”“雙30”以上高端品質類型,也就是棉纖維長度和斷裂比強度都達到29或30以上。
而現有的“中641”和“中棉113”作為CCIA首批高端品質品種,長度、強度、品質超過“雙30”,馬克隆值3.7~4.5,適合紡80英支、100英支以上的純棉高支紗,解決了產業核心——品種問題。
既然我們的品種和國外品種媲美,為什么長年科研工作卻沒有改變我國棉花產業現狀?這是擺在國棉聯盟面前的第二個難題。
于是,國棉聯盟在2016年實地考察“良好棉花”澳棉、美棉的產地。他們了解到澳大利亞僅有500萬畝棉田,但是統一管理、統一組織,僅種植兩個品種,一個主栽、一個備用,這與中國棉區種植品種繁多、多頭管理的現狀簡直完全相反。
要想提高中國棉花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改變這一現狀。“當下,品種創新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關鍵是機制創新。”李付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強調,“九龍治棉”什么時候能變成一個聲音,才會有力量。
國棉聯盟的總體目標是,力爭用5~10年,在中國建成500萬~1000萬畝、年產能60萬~120萬噸(相當于1~2個澳大利亞的棉花產量),達到澳棉水平的高端品質棉花生產基地,推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我國棉花產業多年來存在的短板問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棉聯盟迅速行動起來。
打通生產、加工、需求三方的“任督二脈”
曾幾何時,新疆棉成為劣質棉的代名詞,紡織企業追逐的高品質棉來自于美棉、澳棉、良好棉花等。如今,這一狀況已經改變。
王進華在紡織行業干了30多年,但是他一直不知道棉花是怎么種出來的。“沒有概念。”王進華告訴《中國科學報》,95%以上的紡織行業從業者和他一樣,對棉花種植過程基本不了解,因為他們“只要了解紗線就可以了”。
2018年以前,王進華沒有去過新疆。那一年,他因為與國棉聯盟的合作,第一次去了新疆。“新疆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原來棉花的花朵那么美!原來我們國家的棉花品質和澳棉、美棉不相上下!”王進華感覺到,“這個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王進華看來,國棉聯盟就是要打造一個“從種子到襯衫”的閉環,“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這樣的全鏈條的聯盟”。
國棉聯盟的成立,寄希望于在生產方與需求方之間搭建“信用機制”,以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引領,結合“優質優價”政府補貼政策,進行棉花全產業鏈布局,推進生產鏈一體化,并按照市場規律,促使“種水肥藥械”新型五統一,創建“眾籌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新模式。
如何將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擰成一股繩?打造一個國家級優質棉花品牌成為眾望所。以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的英文縮寫CCIA注冊的品牌應運而生。CCIA棉花是利用CCIA種子在CCIA基地生產加工出來的高品質原棉,由此“CCIA紗線”“CCIA布匹”“CCIA服飾”全面走向中高端。
2019年10月7日,瑞士日內瓦,首個世界棉花日活動現場的中國展臺,國棉CCIA品牌在國際舞臺驚艷亮相。不大的展廳里,盡管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國品質最優、品牌最響的棉花,國棉CCIA系列產品依然是佼佼者,吸引了美國、印度、馬里等50多個國家關注并洽談合作。
“其實我們在國內已經和多家著名企業聯名推出了CCIA品牌的服飾產品。”黃群告訴《中國科學報》,CCIA品牌系列注冊商標涵蓋了棉花全產業鏈各環節產品。
目前,CCIA品牌已授權國內多家企業推廣運營,完成了從CCIA棉花到140、160、200支紗高品質CCIA面料、服裝的規模化制造,以及對接361度、羅萊家紡、卡爾丹頓、李寧、安踏、卓尚時尚、森馬、海瀾之家、唐菓布衣、伊日服裝等國內著名企業開展品牌“聯名”合作。
國棉CCIA聯名品牌服裝。國棉聯盟供圖
黃群介紹,打通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堵點,就疏通了棉花產業發展的痛點。通俗來說,就是需求方需要什么,生產方就生產什么,種子企業就提供什么,科研單位就研制什么,按照這樣的基本思路來布局棉花全產業鏈,推動“技術方+生產方+需求方”一體化布局。
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環節多、主體多,利益關系復雜。盡管艱難,但在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的推動下,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成效已經顯現。
2021年金秋十月,昌吉的棉田里,一位位身著棉布休閑服、襯衣、民族服飾的模特們翩翩走秀。他們身上的衣服布料,都來自這片棉田。
這是首屆綠色棉田秀活動,也是一場棉花產業上游種植戶與下游紡織服裝企業直接對接的活動,當天促成了數千噸的棉花訂單。
首屆綠色棉田秀活動現場。國棉聯盟供圖
“科研方提供技術支撐,生產方與加工方合作建立生產基地,需求方向生產、加工方提出購買需求,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搭建平臺和供應鏈并監督,政府引導和支持,多方結合自有優勢開展CCIA高品質棉花訂單生產與購銷。這就是我們推動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基本思路。”黃群說。
生產—加工—貿易三級聯動
從國內棉花生產和進口形勢來看,我國棉花每年的市場需求大約為800萬噸,國內產量維持在500-600萬噸,進口約200萬噸。而進口棉花的大頭就是美棉、澳棉為代表的中高端品質棉花。“因此,我們擴大中長絨高品質棉花生產規模,一方面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可以減少對進口國外高品質棉花的依賴。”王進華說。
國棉聯盟成立時設立的目標是力爭用5~10年,建成500~1000萬畝,產能60~120萬噸的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推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產”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由棉紡大國向棉紡強國轉變。
機械化采棉現場。國棉聯盟供圖
優質棉花的產生還要回到“種”的環節。雖然有了優良品種,但由于新疆特殊的氣候條件,必須使用地膜,這讓棉花品質繞不開“三絲”問題。所謂“三絲”,是指棉花采收過程中混入的異性纖維。
為此,國棉聯盟在生產環節實施“種-水-肥-藥-械”一體化運作模式、在加工環節實施“一廠一品”閉環運作模式,做到單種、單收、單軋和單組批,確保CCIA高品質棉花的規模化生產,其原棉品質“一致性好、含雜少、三絲低”。目前,已建設和認證CCIA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400余萬畝,年產CCIA高品質原棉50多萬噸。
國棉聯盟組織相關棉花加工企業深入開展高品質機采棉減損軋花技術工藝研究,并以減少機采棉纖維長度的損害為重點,研發應用了高品質籽棉的“柔性”清花和軋花加工技術工藝,確保了高品質棉花的原棉品質。
國棉聯盟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圍繞高品質棉花品種、種子、原棉、紗線、面料、服裝“產品”和高品質棉花生產、加工、紡織、服裝“基地”二方面,采取“定性+定量”的原則,構建國內首個側重于綠色、可持續和高品質的全產業鏈棉花標準體系。自2017年以來,已發布實施技術指南和團體標準7個;同時,制定實施了CCIA高品質棉花認證流程及其生產/加工基地認證標準與流程,以及依托農業農村部支持建設的“高品質棉花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構建了CCIA高品質棉花及其產品全程溯源系統。
黃群說,從運行效果看,該標準體系對行業、團體和企業都有較好的支撐和規范作用。
“實現全產業鏈一體化,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內生動力。”黃群說,這也是國棉聯盟致力于打造三地聯動機制的初衷。
目前,圍繞棉花“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服裝-貿易”一體化,作為海南高品質棉花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貿易中心實體單位的好棉集團正在抓緊推進相關工作,這將通過終端驅動促進“科技成果+高品質棉+標準認證+全程溯源+紡織服裝+零售品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國棉聯盟探索以“河南(安陽)棉花全產業總部經濟基地”建設為抓手,推動高品質棉花的生產—加工—貿易三級聯動,期望逐步將西北內陸棉區與山東、河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產業后端省市連接起來,形成國內網狀架構,促進棉花全產業一體化深度融合,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